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鄧廣銘治史叢稿》;我與胡適 (鄧廣銘 1907-1998);/ 陳亮 (陳龍川)唐仲友。鄧小南:父親最後的日子


鄧廣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鄧廣銘(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字恭三。....


「因為我所交往、包括『交戰』的,都是一個時代的人物,我批評別人也是為了自己的進步。我九十歲了,還在寫文章跟人家辯論,不管文章寫得好壞,都具有戰鬥性。我都是扎紮實實去做,也許有錯誤,自己也認錯。」
⋯⋯⋯鄧廣銘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Qe58O5.html鄧小南:父親最後的日子這半年來,我一直不敢想,一直不敢信,父親真的遠離我們而去了。家中他的書房、他的臥室,還是他熟悉的那些陳設;厚重的書櫃中、寬大的書桌上,他常翻的書、常用的筆,也都一一照原樣擺放,生怕他會臨時因為找不到什麼而著急。
READ01.COM






鄧廣銘《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010

作者是當代最負盛名的宋遼金史學家,他的學問並非只限于狹義的史學領域,而是把文史哲打通,對宋遼金史的各個方面都有貢獻。《鄧廣銘治史叢稿》的篇目由作 者親自選定,依照文章的內容,大體上以制度史、政治史、理學、詞學、史料、人物等為序,把作者有關宋遼金史的一些有獨到見解和最見具體考索功力的文章,經 細心修訂後呈現。

其中既有如《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與當時積弱積貧和農業生產的關系》的長篇論文,也有如《<宋史職官志考正>自序與凡例》和《宋代文化的高度發展與宋王朝的文化政策——<北宋文化史述論稿>序引》等序例文字。

鄧廣銘,當代著名歷史學家。
 

目錄

《遼史‧兵衛志》中《御帳親軍》《大首領部族軍》兩事目考源辨誤
楊若薇《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序言
《宋史‧職官志》抉原匡謬
《(宋史‧職官志)考正》自序與凡例
......
辨陳龍川之不得令終
鄧廣銘與二十世紀的宋代史學
鄧廣銘學術年表

宋代的職官制度,就其部門與層次來說是錯綜復雜的,就其相互間的關系來說,又是膠葛混淆的。因此,它自來被宋史的研究者們視為畏途,望望然去之,避之唯恐不遠。


陳亮 (陳龍川)傳 此書保持1936年的論文 無索引與更新 作者在書中和他處都說明 朱子彈劾 唐仲友 (1135-1187 第80-85頁)
1921年8月27日p.295 在顧處讀到金華唐氏遺書  喜
我與胡適/鄧廣銘口述/聞黎明記錄 這篇相當好 再次肯定中國哲學史中卷稿存在倉庫不及攜出
胡適在北京大學/鄧廣銘


"在胡適給《陳龍川傳》所寫的評語中,曾提出:「陳同甫與辛稼軒交情甚篤,過從亦多,文中很少說及,應予補述。」[2]。這是鄧廣銘研究辛棄疾的最初契機。此外,當時中國遭受侵略的現實使得鄧廣銘決定為愛國志士作傳。1937年,鄧廣銘的《〈辛稼軒年譜〉及〈稼軒詞疏證〉總辨正》刊出,獲得胡適陳寅恪夏承燾等的一致好評,為鄧廣銘的成名作[3][1]
此後不久,發生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鄧廣銘轉往北平圖書館繼續研究,在趙萬里傅斯年的幫助下,完成了《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注》、《辛稼軒詩文鈔存》三部書稿[2]。1939年8月,鄧廣銘輾轉上海香港河內前往昆明,來到西南聯大,在北大文研所做陳寅恪的助教。1940年,鄧廣銘隨傅斯年的史語所遷往四川南溪縣李庄。1940年底至1942年春,鄧廣銘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資助,從事《宋史》的考訂工作,後來發表的《宋史職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都是在此期間完成的[2]
1943年7月,經傅斯年舉薦,鄧廣銘被內遷重慶北碚的復旦大學聘為史地系副教授。由於他講授的「中國通史」受到學生歡迎,兩年後晉陞為教授。在此期間,《陳龍川傳》、《韓世忠年譜》、《岳飛傳》三部作品也相繼刊行。
抗戰勝利後,鄧廣銘回到北大擔任校長秘書(代理校長為傅斯年),不久後擔任歷史系副教授。1949年傅斯年、胡適欲隨蔣介石到台灣,邀鄧廣銘同往,但遭到鄧廣銘拒絕。1950年,轉為北大歷史系教授。"此說過份誇大

從跋中可知鄧廣銘有意寫胡適和齊白石等今人的傳記

《齊白石年譜》(胡適、黎錦熙、鄧廣銘编 )

".....欲自立成家 至少苦辛半世 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 (跋)

《齊白石年譜》(胡適、黎錦熙、鄧廣銘编 194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陳亮
1143年1194年),永康(今浙江金華永康市)人,字同甫,號龍川先生南宋政治家哲學家詞人。著有《龍川先生集》。

陳亮生在民族意識尖銳的南宋時代,極富愛國主義,他的曾祖父陳知元在汴京保衛戰中犧牲。淳熙四年,陳亮參加禮部考試不中[1]。淳熙五年,陳亮至臨安上孝宗三書,不見用,憤而歸鄉,「以與世不合,甘自放棄于田夫樵子之間」[2]。陳亮是一位愛國詩人,與辛棄疾交好[3],在哲學上主張經世致用,與朱熹展 開激烈的論戰,陳亮與朱熹的最大分歧是「 天理」與「人慾」、「義」與「利」、「王」與「霸」的看法。他說:近世諸如(即道學者流)「謂三代專以天理行,漢唐專以人慾行,其間有與天理暗合者,是以 亦能久長。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間,天地亦是駕漏過時,而人心亦是牽補度日,萬物何以阜藩,而道何以常存乎?」。主張對金朝採取強硬政策,與辛棄疾志氣相 投,在文學上也相互唱和,辛棄疾「以文為詞」,那麼,陳亮是「以詞為文」。陳亮詞風以豪邁雄健為主。《浪淘沙·梅》一詞中有「墻外紅塵飛不到,徹骨清寒」 之句,以梅花的清高自比。他在《自贊》一文中,又自稱「人中之龍、文中之虎」。
辛棄疾在詞裡,把陳亮比做陶淵明,推崇備至。辛棄疾《祭陳同父》盛稱其「智略橫生,議論風凜」。陳亮一生坎坷,沒有做過官,卻有兩次下獄,淳熙十一年春,因為鄉宴上把鄉人毒死[4],「因藥人之誣,就逮棘寺,更七八十日不得脫獄。」[5],幸由辛棄疾「解援之甚至,亮遂得不死。」[6]。紹熙二年八月,第二次入獄,由少卿鄭汝諧力救得免[7]。五十多歲狀元及第,隔年死去。

[編輯] 思想

[編輯] 政治思想

陳亮是積極主戰派。對外力主抗金,對內改革政弊。淳熙五年(1178)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稱:「備百司庶府以講禮樂於其中,其風俗固以華靡; 士大夫又從而治園囿臺榭以樂其生於干戈之餘,上下宴安,而錢塘為樂國矣。」,第二書,批判朝廷所謂「江南不可保」的謬論,不久又再第三書:「國家維持之 具,至今日而窮,而藝組皇帝經畫天下之大指,猶可恃以長久,苟推原其意而變通之,則恢復不足為矣。然而變通之道有三,有可以遷延數十年之策,有可以為百五 六十年之計,也有可以復開數百年之基。」

[編輯] 哲學思想

陳亮被認為是一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哲學家。創立永康學派,主「事功」。 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

[編輯] 文學思想

陳亮詞風以豪邁雄健為主,有慷慨悲歌,「自負以經濟之意具在。」[8]。辛棄疾曾稱讚陳亮,「同父之才,落筆千言,俊麗雄偉,珠明玉堅,文方窘步,我獨沛然。」[9]

[編輯] 文學

南宋著名詞人,風格豪放激昂,是豪放派代表。詞句中常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愛國激情。政論文筆犀利,頗有見地,「學士爭誦唯恐後」[10],但「世遷版毀,書亦散佚,間有存者,復為當道持去,而原本不概見。」[11]朱熹批評陳亮說:「看史只如看人相打,相打有甚好看處?陳同父一生被史壞了」[12]
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傳世。

[編輯] 注釋

  1. ^ 《四朝聞見錄》:「是年,因不滿考試官,去太學,先是亮試南宮,何澹校其文而黜之,亮不能平,遍語朝之故舊曰:『亮老矣!反為小子所辱!』澹聞而銜之。」
  2. ^ 〈劉夫人陳氏墓誌銘〉卷三十
  3. ^ 劉熙載《藝概》說:「陳同甫與稼軒為友,其人才相若,詞亦相似。」又說:「觀此則兩公之氣誼懷抱,俱可知矣。」夏承燾《龍川詞校箋》:「兩人早年即締交於都城。年月今不可考。」又陳思《稼軒年譜》云:「淳熙五年為大理少卿,與陳亮有臨安之聚。」據此可知兩人認識可能是在淳熙五年(1178年)。姜林洙《辛棄疾傳》以為辛陳相識,是乾道六年(1170年)透過呂祖謙的介紹。
  4. ^ 葉適:《水心集‧陳同甫王道甫墓誌銘》:「鄉人為讌會,末胡椒,特置同甫羹胾中,蓋村俚敬待異禮也。同坐者歸而暴死,疑食異味而有毒,已入大理獄矣。」
  5. ^ 陳亮〈陳春坊墓碑銘〉
  6. ^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
  7. ^ 《宋史‧陳亮傳》;陳亮出獄後有〈謝葛知院啟〉:「醞在當時,合成奇禍。重以當塗之立意,加之眾怨之鑿空。……遂煩詔獄之興。」,可見此次下獄是政治事件。
  8. ^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9. ^ 鄧廣銘輯校,辛更儒箋註:《辛稼軒詩文箋注》
  10. ^ 葉適:《水心集‧陳同甫王道甫墓誌銘》
  11. ^ 陳亮:《陳亮集‧辛稼軒畫像贊》,〈王世德舊跋〉
  12. ^ 《朱子語類》卷130、卷122

[編輯] 參考書目

  • 《陳亮集‧姬肇燕序》




邓广铭的"本科論文" 陈龙川传與指導教師胡適的批語: 資料與論點指引

 

作者: 邓广铭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7-03-01/1943
页数: 195
定价: 16.0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历史学家。1907年出生于山东省临邑 县。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此后倾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革”后,出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中 古史研究中心主任,并曾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先后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学界誉其为“二十世 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

 *****
1957年,中共在毛澤東授意下,所實施的反右整風,被劃入右派者,就要面臨被汙名化的下場,例如當時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鄧廣銘(右二),就是被大字報批鬥的主要對象之一,他同樣到大字報張貼的地方,看那些批評他的各種大字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