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賀趙元任夫婦金婚,楊聯陞作《子弟書》。《趙元任全集 第15卷 一些趙元任的傳記資料 》:中西星名圖考、新詩歌集、現代吳語的研究、倉洋嘉錯情歌、鍾祥方言記


賀趙元任夫婦金婚,楊聯陞作《子弟書》。
“金樽酒滿賀新婚,三生石上良緣分。一位是雙修福慧仁山公孫女,一位是管領風騷甌北公後人……
打碎了泥人儿,把水泥和合,重捏成男女,你有我,我有你……

果然是,各有千秋,平分春色,春色二十分” 這一首打鼓詞,楊先生親唱并製成錄音帶⋯
張鳳 《哈佛問學錄~與哈佛大學教授對話30年》
http://blog.udn.com/mobile/changphong/35267273


Ben Chen 


陈毓贤:谜样赵元任以及他的家庭
360DOC.COM


百年史学推瓯北;
萬首詩篇愛劍南。
----陳垣

趙翼,號甌北。
陸游,《劍南詩鈔》



1 鍾祥方言記
趙元任著
商務印書館 1939 漢語


2 現代吳語的研究

趙元任著

清華學校研究院 1935 漢語

3 倉洋嘉錯情歌 趙元任 [出版者不詳] 1930


4 新詩歌集
趙元任編
商務印書館
1928
音樂


5 中西星名圖考

趙元任著

中國科學社

1917

天文學







育有四個女兒:
胡適致趙元任夫婦1953.8.8
.....小中打破了她爸爸的紀錄, 被選入三個Honor Society ! 這真是古話說的"跨灶"了,可喜可賀。

胡適與趙元任家的通信數量最多, 不知道還有沒有公開的。

趙元任全集的出版似乎停了數年了.....

最近的口述歷史觸及到"國語"和民謠的研究等重要議題
趙元任說胡適鼓勵後者的活動 不過他這方面沒深入的研究

趙元任的Alice 漫遊奇境譯好之前,胡適在日記就說:翻譯很好 (隔年出版 轟動全國 所以當時許多女人取名 Alice.....)


"趙元任夫人楊步偉女士的英文書:《中國人如何烹調與飲食》(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我們通常熟知楊步偉寫的《一個女人的自傳》與《雜記》,卻很少人知道她的這本飲食之書。這本書出版於一九四五年,時值戰爭結束,氏夫婦居住在波士頓。楊步偉的英文並不好,所以由女兒如蘭譯為英文,胡適撰寫前言,賽珍珠作序。 "


趙元任的一些傳記

赵元任全集(第十五卷)(上下册) 2007

上冊
第一辑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WOMAN—LIFE WITH CHAOS , Volume Ⅰ
 YUEN REN CHAO’S AUTOBIOGRAPHY:FIRST 30 YEARS,1892-1921—LIFE WITH CHAOS , Volume Ⅱ  337
 FAMILY OF CHAOS—LIFE WITH CHOS Volume Ⅲ  489
第二辑
 赵元任早年自传
 语条儿(1926)
 刘半农先生(1934) 
 刘半农先生挽辭(1934):
    YUNNAFU, THE PEIPING OF SOUTHWEST (1939)
  《一個女人的自傳》英譯本"書前"(1969)
   回憶彥堂中的聲色(1966)
憶寅恪(1970)
雜記》自序(1972)
八十年、五十年回憶 (1972)
一九三八年的旅行(1978)
  附一九三八年通函
( 此集照片末張為"1940年代劍橋行人街趙家成為中國人的活動中心。
左起前排:鄧懿、葉逸芬、胡適、楊步偉、趙元任.
   中排:嚴仁賡、趙新那、周一良.
後排:吳于廑、張培剛、楊聯陞)

下冊.
FAMILY OF CHAOS  BY Buwei Yang Chao


楊步偉《雜記趙家》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

楊步偉《雜記趙家》(台北:傳記文學 1978再版)是本奇書 ,有許多很有趣的見解。可惜台版《雜記趙家》字體太小了。

《雜記趙家》的英文本 Family of CHAOS by Buwei Yang Chao, Put Into English By Her Husband


 Yuen Ren Chao 收入《趙元任全集 第15卷 下冊 》北京:商務





趙元任全集 (部分)

趙元任(1892—1982),祖籍江甦常州,是舉世公認的語言學大師,同時也是天才的作曲家,卓越的翻譯家,科學普及工作的先行者和業余的攝影家。   《趙元任全集》力圖通過迄今為止所能搜集到的所有作品,全方位反映趙元任的學術成果以及他的人文精神。全集依類成卷,共計20卷,附載若干張光盤。前10 卷基本囊括他的語言學、方言學著作(中、英)及譯作;後10卷分別收錄他的音樂著作、文學譯作、科學作品、自傳、書信、日記和音像制品等。

**** 這本書的排版和校稿"很差" 錯不少 沒作索引 人名專有名詞多不附原文

趙元任傳

  • 作者:[美]羅斯瑪麗‧劉文森
  • 譯者:焦立為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01日
(一)本書原文是羅斯瑪麗‧列文森1974年對趙元任教授的口頭采訪,采訪用英文進行。列文森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班考夫特圖書館地方口述歷史辦公室編輯。漢學家勞倫斯‧施奈德也參加了部分內容的采訪。 hc按: 談話內容有些似乎是約1965做的

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梁實秋著《胡適先生二三事》 (《看雲集》)梁實秋先生與胡適先生通信書函






他一向熱心于翻譯事業,......約五年之內出版了不少作品,包括關琪桐譯的哲學書如培根的《新工具》等,羅念生1904-90的希臘戲劇,張谷若的哈代小說,陳綿的法國戲劇,還有我(梁實秋)譯的莎士比亞。




下流

胡適之先生:「武俠小說是下流的......」


昔日梁實秋先生請胡適先生到師大演講
胡先生說 京劇 律詩 等 下流 舉座嘩然 參考 梁實秋著"胡適先生二三事"《看雲集》 台北:新潮 1974 頁24 ( 梁實秋198 4皇冠30年特選文集 *初版)

這本書第一篇是"周作人" 有趣的是梁實秋在清華時請他去演講
他們都聽不懂豈明先生講的
後來出版講稿時才知道是"巴蕉的俳句"



 
這篇應是《看雲集》文章 待校


懷念胡適先生
作者:梁實秋

 
    先生長我十一歲,所以我從未說過“我的朋友胡適之”,我提起他的時候必稱先生,晤面的時候亦必稱先生。但並不完全是由於年齡的差異。

    先生早年有一部《留學日記》,後來改名為《藏暉室日記》 (hc:順序似乎顛倒  待查),內容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讀書劄記,以及他的評論。小部分是他私人生活,以及友朋交遊的記載。我讀過他的日記之後,深感自愧弗如,我在他的那個年齡,還不知道讀書的重要,而已思想也尚未成熟。如果我當年也寫過一部留學日記,其內容的貧乏與幼稚是可以想見的。所以,以學識的豐儉,見解的深淺而論,先生不只是長我十一歲可以說長我二十一歲、三十一歲,以至四十一歲。

    先生有寫日記的習慣。《留學日記》只是個開端,以後的日記更精采。先生住在上海極斯菲爾路的時候,有一天我和徐志摩、羅努生去看他,太太說:“適之現在有客,你們先到他書房去等一下。”志摩領頭上樓進入他的書房。書房不大,是樓上亭子間,約三、四坪,容不下我們三個人坐,於是我們就站在他的書架前面東看看西看看。志摩大叫一聲:“快來看,我發現了大哥的日記!”書架的下層有一尺多高的一疊稿紙,新月的稿紙。(這稿紙是先生自己定製的,一張十行,行二十五字,邊寬格大,先生說這樣的稿紙比較經濟,寫錯了就撕掉也不可惜。後來這樣的稿紙就在新月書店公開發售,有宣紙毛邊兩種。我認為很合用,直到如今我仍然使用仿製的這樣的稿紙。)先生的日記是用毛筆寫的,至少我看到的這一部分是毛筆寫的,他寫得相當工整,他從不寫行草,總是一筆一捺的規規矩矩。最令我們驚異的是,除了私人記事之外,他每天剪貼報紙,包括各種新聞在內,因此篇幅多得驚人,兼具時事資料的彙集,這是他的日記一大特色,可說是空前的。酬酢宴席之中的座客一一列舉,偶爾也有我們的名字在內,努生就笑著說:“得附驥尾,亦可以不朽矣!”我們匆匆看了幾頁,先生已衝上樓來,他笑容滿面的說:“你們怎可偷看我的日記?”隨後他嚴肅的告訴我們:“我生平不治資產,這一部日記將是我留給我的兒子們唯一的遺贈,當然是要在若干年後才能發表。”

    我自偷看了先生的日記以後,就常常記掛,不知何年何月這部日記才得面世。先生回定居,我為了洽商重印《胡適文存》到南港去看他。我就問起這麼多年日記是否仍在繼續寫。他說並未間斷,只有未能繼續使用毛筆,也沒有稿紙可用,所以改用洋紙本了,同時內容亦不如從前之詳盡,但是每年總有一本,現已積得一箱。先生原擬那一箱日記就留在美國太太搬運行李時誤把一箱日記也帶來臺灣先生故後,先生的一些朋友曾有一次會談,對於這一箱日記很感難於處理,聽說後來又運到美國,詳情我不知道。我現在只希望這一部日記能在妥人照料之中,將來在適當的時候全部影印出來,而沒有任何竄改增刪。

    先生在學術方面有很大部分精力用在《水經注》的研究上。在北平時他曾經打開他的書櫥,向我展示其中用硬紙夾著的稿子,凡數十夾,都是《水經注》研究。他很得意的向我指指點點;這是趙一清的說法,這是全祖望的說法,最後是他自己的說法,說得頭頭是道。

    我對《水經注》沒有興趣,更無研究,聽了先生的話,覺得他真是用功讀書肯用思想。我乘間向他提起:“先生青年寫《廬山遊記》,考證一個和尚的墓碑,寫了八千多字,登在《新月》上,還另印成一個小冊,引起常燕生先生一篇批評,他說先生近于玩物喪志,如今這樣的研究《水經注》,是否值得?”先生說:“不然。我是提示一個治學的方法。前人著書立說,我們應該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冤枉者為之辨誣作偽者為之揭露。我花了這麼多力氣,如果能為後人指示一個作學問的方法,不算是白費。”先生引用佛書上常用的一句話“功不唐捐”,沒有功夫是白費的。我私下裏想,功夫固然不算白費,但是像先生這樣一個人,用這麼多功夫,做這樣的工作,對於預期可能得到的效果,是否成比例,似不無疑問,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中央日報》副刊1960.12.27登了一首康華先生的詩,題目是《南港,午夜不能成寐,有懷胡適之先生》,我抄在下面:

    你靜悄悄地躲在南港,不知道這幾天是何模樣。

    莫非還在東找西翻,為了那個一百二十歲的和尚?

    聽說你最近有過去處,又在埋頭搞那水經注。

    為何不踏上新的征途,盡走偏僻的老路?

    自然這一切卻也難怪,這是你的興趣所在。

    何況一字一句校勘出來,其樂也甚於掘得一堆金塊。

    並且你也有很多的道理,更可舉出很多的事例。

    總之何足驚奇!

    這便是科學的方法和精神所寄。

    不過這究竟是個太空時代,

   人家已經射了一個司普尼克

    希望你領著我們趕上前來,

    在這一方面作幾個大膽的假設!

    我午夜枕上思前想後,

     牽掛著南港的氣候。

    當心西伯利亞和隔海的寒流,

    會向著我們這邊滲透!

    一九六○年十二月十九日這首詩的意思很好,寫得也宛轉敦厚,尤其是胡適之式的白話詩體,最能打動胡先生的心。他初不知此詩作者為誰,但是他後來想到康是健康的康,華是中華的華,他也就猜中了。他寫了這樣一封信給此詩作者(後亦刊於中副):

    

××兄:

近來才知道老兄有“康華”的筆名,所以我特別寫封短信,向你道謝贈詩的厚意。我原想作一首詩答“康華”先生,等詩成了,再寫信;可惜我多年不作詩了,至今還沒有寫成,所以先寫信道謝。詩若寫成,一定先寄給老兄。


你的詩猜中了!在你作詩的前幾天,我“還在東找西翻,為了那個一百二十歲的和尚!”寫了一篇《三勘虛雲和尚年譜》的筆記,被陳漢光先生在《臺灣風物》上發表了。原意是寫給老兄轉給“康華”詩人看的,現在只好把印本寄呈了。


老兄此詩寫得很好,我第一天見了就剪下來粘在日記裏,自記云:“康華不知是誰?這詩很明白流暢,很可讀。”

我在民國十八年一月曾擬《中國科學社的社歌》,其中第三節的意思頗像大作的第三節。今將剪報一紙寄給老兄,請指正。

敬祝


新年百福。






弟適上一九六○一、四


附:《嘗試》集外詩:

    擬《中國科學社的社歌》
     我們不崇拜自然,
    他是個刁鑽古怪。

    我們要捶他、煮他,
     要使他聽我們指派。

    我們叫電氣推車,
   我們叫乙太送信,——
    把自然的秘密揭開,
   好叫他來服侍我們人。

    我們唱天行有常,
   我們唱致知窮理。

    不怕他真理無窮,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hc按參考先生為康華寫的白居易之《桂華曲》
http://www.mh.sinica.edu.tw/koteki/file1_3.aspx

    先生的思想好像到了晚年就停滯不進。考證《虛雲和尚年譜》,研究《水經注》,自有其價值,但不是我們所期望于先生的領導群倫的大事業。於此我有一點解釋。一個人在一生中有限的歲月裏,能做的事究竟不多。真富有創造性或革命性的大事,除了領導者本身才學經驗之外,還有時代環境的影響,交相激蕩,乃能觸機而發,震爍古今。少數人登高一呼,多數人聞風景從。先生領導白話文運動,宣導思想自由,宏揚人權思想,均應作如是觀。所以我們對於一個曾居於領導地位的人不可期望過奢。先生常說“但開風氣不為師”。開風氣的事,一生能做幾次?

    先生的人品,比他的才學,更令人欽佩。前總統先生在南港胡墓橫題四個大字“德學俱隆”是十分恰當的。

    先生名滿天下,但是他實在並不好名。有一年胡先生和馬君武、丁在君、羅努生桂林之遊,所至之處,輒為人包圍。先生說:“他們是來看猴子!”先生說他實在是為名所累。

    先生的婚姻常是許多人談論的題目,其實這是他的私事,不幹他人。他結婚的經過,在他《四十自述》裏已經說得明白。他重視母命,這是偉大的孝道,他重視一個女子的畢生幸福,這是偉大的仁心。幸福的婚姻,條件很多,而且有時候不是外人所能充分理解的。沒有人的婚姻是沒有瑕疵的,夫妻?合,相與容忍,這婚姻便可維持于長久。“五四”以來,社會上有很多知名之士,視糟糠如敝屣,而先生沒有走上這條路。我們敬佩他的為人,至於許許多多瑣瑣碎碎的捕風捉影之談,我們不敢輕信。

    大凡真有才學的人,對於高官厚祿可以無動於衷,而對於後起才俊則無不獎愛有加。梁任公先生如此,先生亦如此。他住在米糧庫的那段期間,每逢星期日“家庭開放”,來者不拒,經常是高朋滿座,包括許多慕名而來的後生。這表示他不僅好客,而且於舊雨今雨之外還隱隱然要接納一般後起之秀。有人喜歡寫長篇大論的信給他,向他請益,果有一長可取,他必認真作答,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藏有他的書劄。他借頻繁的通信認識了一些年輕人。

    大約二十年前左右,由臺灣美國去留學進修是相當困難的事,至少在簽證的時候兩千美元存款的保證就很難籌措。先生有一筆款,前後貸給一些青年助其出國,言明希望日後歸還,以便繼續供應他人。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這是獲利最多的一種投資。你想,以有限的一點點的錢,幫個小忙,把一位有前途的青年送到國外進修,一旦所學有成,其貢獻無法計量,豈不是最劃?得來的投資?”他這樣做,沒有一點私心,我且舉一例。師範大學有一位理工方面的助教,學業成績異常優秀,得到了美國某大學的全份獎學金,就是欠缺簽證保證,無法成行。理學院長陳可忠先生、校長劉白如先生對我談起,我就建議由我們三個聯名求助於先生。就憑我們這一封信,胡先生慨然允諾,他回信說:

    可忠白如實秋三兄:

    示悉。×××君事,理應幫忙,今寄上 Cashier’.s check 一張,可交 ×××君保存。簽證時此款即可生效。將來他到了學校,可將此款由當地銀行取出,存入他自己名下,便中用他自己的支票寄還我。

    匆匆敬祝大安

      弟 適之
            一九五五、六、十五

像這樣近於仗義疏財的事他做了多少次,我不知道。我相信,受過他這樣提攜的人會永久感念他的恩德。

    先生喜歡談談政治,但是無意仕進。他最多不過提倡人權,為困苦的平民抱不平。他講人權的時候,許多人還譏笑他,說他是十八世紀的思想,說他講的是崇拜天賦人權的陳腐思想。人權的想法是和各種形式的獨裁政治格格不入的。在這一點上,先生的思想沒有落伍,依然是站在時代的前端。他不反對學者從政,他認為好人不出來從政,政治如何能夠清明?所以他的一些朋友走入政界,他還鼓勵他們,只是他自己不肯踏上仕途。行憲開始之前,先生推薦他做第一任的總統,他都不肯做。他自己知道他不是做政治家的材料。我記得有些人士想推他領導一個政治運動,他謙遜不遑的說:“我不能做實際政治活動。我告訴你,我從小是生長於婦人之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生長於婦人之手,是否暗示養成“婦人之仁”的態度?是否指自己膽小,不夠心狠手辣?當時看他說話的態度十分嚴肅,大家沒好追問下去。

    抗戰軍興,國家民族到了最後關頭,他奉派為駐大使。他接受了這個使命。政府有知人之明,他有臨危受命的勇氣。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於這個工作,而在他是不得已而為之。數年任內,僕僕風塵,作了幾百次講演,必力交瘁。大使有一筆特支費,是不需報銷的。先生從未動用過一文,原封繳還國庫,他說:“旅行演講有出差交通費可領,站在臺上說話不需要錢,特支何為?”像他這樣廉價,並不多靚,以我所知,羅文于先生作外交部長便是一個不要特支費的官員。此種事鮮為外人所知,即使有人傳述,亦很少有人表示充分的敬意,太可怪了。

    我認識先生很晚,親炙之日不多,頂多不過十年,而且交往不密,連師友之間的關係都說不上,所以我沒有資格傳述先生盛德于萬一。不過在我的生活回憶之中也有幾件有關係的事值得一提。

    一樁事是關於莎士比亞的翻譯。我從未想過翻譯莎士比亞,覺得那是非常艱巨的事,應該讓有能力的人去做。我在清華讀書的時候,讀過《哈姆雷特》、《朱利阿斯·西撤》等幾個戲,巢堃林教授教我們讀魁勒·考赤的《莎士比亞歷史劇本事》,在美國讀書的時候上過哈佛吉退之教授的課,他教我們讀了《馬克白》與《亨利四世上篇》,同時看過幾部氏劇的上演。我對莎士比亞的認識僅此而已。翻譯四十本氏全集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民國十九年(sic 1926)底,胡先生開始任事于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即美國庚款委員會)的翻譯委員會,他一向熱心于翻譯事業,現在有了基金會支援,他就想規模的進行。約五年之內出版了不少作品,包括關琪桐先生譯的好幾本哲學書,如培根的《新工具》等,羅念生1904-90先生譯的希臘戲劇數種,張谷若先生譯的哈代小說數種,陳綿先生譯的法國戲劇數種,還有我譯的莎士比亞數種。如果不是寇發動侵略,這個有計劃而且認真的翻譯工作會順利展開,可惜抗戰一起這個工作暫時由張子高先生負責了一個簡略??時期之後便停止了。

    先生領導莎士比亞翻譯工作的經過,我無庸細說,我在這裏公開先生的幾封信,可以窺見胡先生當初如何熱心發動這個工作。原擬五個人擔任翻譯,聞一多、徐志摩、葉公超、陳西瀅和我,期以五年十年完成,經費暫定為五萬元。我立刻就動手翻譯,擬一年交稿兩部。沒想到另外四位始終沒有動手,於是這工作就落在我一個人頭上了。在抗戰開始時我完成了八部,四部悲劇四部喜劇,抗戰期間又完成了一部歷史劇,以後拖拖拉拉三十年終於全集譯成。胡先生不是不關心我的翻譯,他曾說在全集譯成之時他要舉行一個盛大酒會,可惜全集譯成開了酒會之時他已逝世了。有一次他從臺北乘飛機到美國去開會,臨行前他準備帶幾本書在飛行中閱讀。那時候我譯的《亨利四世下篇》剛好由明華書局出版不久,他就選了這本書作為他的空中讀物的一部分。他說:“我要看看你的譯本能不能令我一口氣讀下去。”先生是最講究文字清楚明白的,我的譯文是否夠清楚明白,我不敢說,因為莎士比亞的文字有時候也夠艱澀的。以後我沒得機會就這件事向先生請教。

    領導我、鼓勵我、支持我,使我能於斷斷續續三十年間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者,有三個人:先生、我的父親、我的妻子。

    另一樁事是先生于民國二十三年約我到北京大學去擔任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北大除了教授名義之外,還有所謂名譽教授與研究教授的名義,名譽教授是對某些資深教授的禮遇,固無論矣,所謂研究教授則是胡先生的創意,他想借基金會資助吸收一些比較年輕的人到北大,作為生力軍,新血輪,待遇比一般教授高出四分之一,授課時數亦相當減少。原有的教授之中也有一些被聘為研究教授的。我在青島教書,已有四年,原無意他往,青島山明水秀,民風淳樸,是最宜於長久居住的地方。承先生不棄,邀我去北大,同時我的父母也不願我久在外地,希望我回北平住在一起。離青島去北平,棄小家庭就大家庭,在我是一個很重大的決定,然而我畢竟去了。只是先生對我的期望過高,短期間內能否不負所望實在沒有把握。我現在披露先生的幾封信劄,我的用意在說明先生主北大文學院時的一番抱負。先生的作法不是沒有受到譏誚,我記得那一年共閱入學試卷的時候,就有一位年齡與我相若的先生故意的當眾高聲說:“我這個教授是既不名譽亦不研究!”大有憤憤不平之意。

    先生,和其他的偉大人物一樣,平易近人。“溫而厲”是最好的形容。我從未見過他大發雷霆或是盛氣淩人,他對待年輕人、屬下、僕人,永遠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就是遭遇到挫折侮辱的時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一九六○年七月美國華盛頓大學福德基金會之資助在西雅圖召開中美學術合作會議,中國方面出席的人除先生外還有錢思亮毛子水徐道鄰李先聞彭明敏和我以及其他幾個人。最後一次集會之後,先生私下裏掏出一張影印的信件給我看。信是英文(中國式的英文)寫的,由七八個人署名,包括立法委員、大學教授、專科校長,是寫給華盛頓大學校長歐第嘉德的,內容大致說胡適等人非經學術團體推選,亦未經合法委派,不足以代表我國,而且胡適思想與我國傳統文化大相刺?謬,更不足以言我國文化云云。我問先生如何應付,他說“給你看看,不要理他。”我覺得最有諷刺性的一件事是,先生在臺北起行前之預備會中,經公推發表一篇開幕演講詞,先生謙遜不遑,他說不知說什麼好,請大家提供意見,大家默然。我當時想起先生平夙常說他自己不知是專攻哪一門,勉強的說可以算是研究歷史的。於是我就建議先生就中國文化傳統作一概述,再闡說其未來。先生居然首肯。在正式會議上發表一篇極為精采的演說。原文是英文,但是一九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在《中央日報》有中文翻譯,連載三天。題目就是《中國之傳統與將來》。譯文是先生的手筆,抑是由別人翻譯,我不知道。此文在教育資料館《教育文摘》第五卷第七八號《東西文化交流》專輯又轉載過一次。恐怕看過的人未必很多。此文也可以說是先生晚年自撰全部思想的一篇概述。他對中國文化傳統有客觀的敍述,對中國文化之未來有樂觀的展望。無論如何,不能說先生是中國傳統的叛徒。

    上海的時候,胡先生編了一本《宋人評話》,亞東出版,好像是六種,其中一種述說海陵王荒淫無道,當然涉及猥褻的描寫,不知怎樣的就被巡捕房沒收了。先生很不服氣,認為評話是我國小說史中很重要的一環,歷代重要典藏均有著錄,而且文學作品涉及性的敍說也是尋常事,中外皆然,不足為病。因而他去請教律師鄭天錫先生,先生說:“沒收是不合法的,如果刊行此書犯法,先要追究犯法的人,處以應得之罪,然後才能沒收書刊,沒收是附帶的處分。不過你若是控告巡捕房,恐怕是不得直的。”於是胡先生也就沒有抗辯。

    有一天我們在先生家裏聚餐,徐志摩像一陣旋風似的衝了進來,抱著一本精裝的厚厚的大書。是德文的色情書,圖文並茂。大家爭著看,先生說:“這種東西,包括改七薌仇十洲的畫在內,都一覽無遺,不夠趣味。我看過一張畫,不記得是誰的手筆,一張床,垂下了芙蓉帳,地上一雙男鞋,一雙紅繡鞋,床前一隻貓蹲著抬頭看帳鉤。還算有一點含蓄。”大家聽了為之粲然。我提起這樁小事,說明先生儘管是聖人,也有他的輕鬆活潑的一面。




梁實秋先生與胡適先生通信書函
梁實秋先生與胡適先生通信書函
文章節選─
梁先生說:「胡先生不以書法名,但是求他寫字的人太多,他也喜歡寫。」「學生要他寫字,學生需要自己備紙和研好的墨。他未到校前,桌上已按次序排好了一卷卷的宣紙,一盤盤的墨汁。」「胡先生的字如其人,清癯削瘦,而且相當工正,從來不肯作行艸,一橫一捺都拖得很細很長,好像是伸胳膊伸腿的樣子。」「胡先生最愛寫的對聯是『大胆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這一聯有如雙翼,上聯教人求學,下聯教人作人」。-自由談23:11 p.8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許逖 (1934-2016):《近代學人印象記 》《文星?·问题?人物? 》《百戰軍魂:孫立人將軍傳 》《 》



近代學人印象記
晚蟬書店出版/
許逖編-有胡適徐志摩59/1970年初版
《文星·问题·人物》(台湾双喜图书出版社,1983年1月)





1970年


www.cbs.polyu.edu.hk/ctdso/wu_sik//2y/2y1970.htm


 1970

大明編委會編著:《胡適思想與中國青年》,台北:大明王氏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 
徐高阮著:《胡適和一個思想的趨向》,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70年。 
許逖編:《近代學人印象記》,台北:晚蟬書店,1970 
費海璣著:《胡適著作研究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




2017/0426
追蹤多年的評論作者許逖,雖然買過他的好幾本著作簽名本,卻一直搜尋不到他的個人資料(台灣作家作品目錄,找不到他任何資料)以及消息,生死不明。
今天在書堆中看到他的一疊著作,隨手取上書桌翻讀,再上網搜尋他的消息,結果意外搜尋到一則他已於去年九月病逝在萬芳醫院的消息。
2017年01月24日更生日報

永遠的湖南騾子 許逖 ◎舒坦
許逖走了,走得突然,親友們十分不捨。
崛起五十年代的許逖,字著先,民國二十三年生,胡南長沙人,自幼聰慧,悟性高,也有鄭觀應「越不可為越為」的騾子性格。早年隨海軍來台,先後參加鯁門海戰、南日島戰役,突擊東山島時受傷,退後考進台大,受業於方東美先生,唸完研究所後以筆耕為生,先後以海若、雁痕、弄潮兒等筆名撰寫不同時期篇章,五十年代,文壇舉筆輕重,以「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文藝界十大時症」等辟論,識見別裁,文風奇崛,卓立士林,望重兩岸,香港「新聞天地」發行人,卜少夫先生親自約稿,不為所動,時中央日報社長陳建中先生請餐敘,邀出任大溪檔案室研究員,亦以不任公職,不委身政黨工作婉拒;並書「龍性」二字自勉。為此,許逖特為「龍」註釋。
「『龍』有鱷魚的頭,鹿的角,鷹的眼睛、爪子,生就一身穿山甲般鱗殼,蛇般結實靈活的身體。一種動物(人),同時具有如鱷魚那樣在水中,能游、能潛,在地面跑得跟鹿一樣快,一年換一次角,年年年輕,在空中跟鷹一樣飛高望遠,眼神威猛,腳爪強而有力,能抓能爬,加上一身鱗甲,雖獸中之王雄獅猛虎都咬不動,還能像蛇一樣精壯,交配一次,動輒十二至二十四小時,人,誰能同時兼具這多能耐,那不祇是超人,是超超超人。因此,龍,只是無知人類神話虛擬幻象合成,非現實存在。
「龍性」,旨在闡明個人心志,特立獨行,不為流俗。
許逖為人剛正,敦品力學,誠己厚人,一生從不公務,以「橫眉冷對千夫指」立身;尊儒為本,而自奉儉簡,學養深厚,先後執教於淡江、東海、中國醫藥、勤益科技等知名私立院所,課餘仍筆耕不倦,除早年已出版「文星!問題!人物」、「奔流」、「激湍」、「烽火錄」等鉅著外,現存已發表中央、聯合、中時等報散章,仍多達數百萬字,輯為「文集」。
一生不為公職、不事官場、不涉政事、不屑權貴。例外益善,民國七十六年,各界為俞大維先生慶賀九十大壽,許逖在中國時報寫一篇六千字的「一個老兵的故事」,祝賀老部長,大維先生看後甚為感動,特約餐敘。
俞大維先生是誰,他是至今仍屬亞洲唯一一個,美國哈佛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後,再拿哈佛獎學金,轉赴德國聽愛因斯坦講「相對論」的洲際級學人,來台後一任國防部長十年,深受官兵愛戴。
民國七十八年九訪孫立人將軍,成「『百戰軍魂』孫立人將軍傳」(上、下冊),凡五十萬字,八十二年主編「孫立人將軍永思錄」後,從此退隱。
許逖作息不正常,長年案「讀」勞「神」,明知有心臟、腎臟方面疾病,亦拒不就醫,今(一○五)年八月中,因病情加劇,經鄰居亦是榮民李國勝先生,暨輔導會新北榮服處新店區潘名德組長,就近送院救治,他小妹許敏(著名電腦工程師,僅十個月不到,就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完成史政網路儲檔安裝,二十六天,為台中榮總設計安裝妥網路檔庫),專程回台照護,終因敗血症搶救無效,九月八日凌晨三時,病逝台北萬芳醫院,享年八十三歲。
八年學院研習,許逖力學成器,卻一生以出身海軍為榮,有「生為海軍,死為忠魂」之句留言。骨灰依其遺願,一分樹葬南港國軍公墓;一分海葬,由胞妹許敏帶回美國,家祭後,灑入太平洋。以副海若、弄潮兒、雁痕。
許逖的老戰友們,大都只知他隻身在台,其實,許逖姊弟妹有七人之多,除二弟(勝武)、三弟(國)早逝外,最小弟弟許凱、大姊(夫婿為早年U2飛行員)、二妹許莊、小妹許敏全居美,且都學、業有成。雖都年事亦高,而手足情深。病中,許敏返台擬送大哥赴美就醫(許敏兩個兒子、許莊長子,均為在美執業醫師),為許逖堅拒,認為台灣醫療水準,不比美國差,不得已,乃將病歷傳送美國,再從美國遞藥回台,無奈為時已晚。
長年海上艦艇生活,養成許逖堅毅的責任心意志力,和簡樸的生活習慣,一生信守承諾,律己嚴,待人寬,對「人」和「仕」,亦本此要求,堅持「人」,可以窮,不可無品,「仕」,可不達,不可失格(德),準此,許逖這一生,俯仰無愧,他是「永遠的鬥士」,他的傳統文人風骨,將永誌人心。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孫中曾: 胡適所言及的新方法及科學的思想,或之後所言漢學之中心位置,均有一些思想史上的重要參照點





Is it true that Chinese tradition lacked critical ideas, or that The Chinese expressions of critical ideas are of a different mode from that Of Western theories? I think we just need more modern scholars to stud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ories more seriously!--like what Prof 张伯伟 has done! But I don't think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feel apologetic about their lack of theories!







今日之创刊,即设白虎观之议场,石渠阁之讲坛,继道术于绝倒,兴国学以救世。其愿宏,其业艰,其道远,其志坚。欧阳永叔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良有以也。 声明:本公众号纯为个人号,与任何组织单位媒体无关,无纸媒。
MP.WEIXIN.QQ.COM


所谓的“新方法”“新观点”,主要就是胡适等人提倡的西洋的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要用历史的眼光、系统的整理和比较的研究从事于“国学”或曰“国故”(11)


 1924年,杨鸿烈在其《中国诗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千多年前就有诗学原理,不过成系统有价值的非常之少,只有一些很零碎散漫可供我们做诗学原理研究的材料。”所以他的这本著作,是“绝对的要把欧美诗学书里所有的一般‘诗学原理’拿来做说明或整理我们中国所有丰富的论诗的材料的根据”(12)。杨氏受到胡适的很大影响,从学术理念来看,延展的就是胡适的思路。在这里,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文献所居的地位仅仅是“材料”而已。


1923年胡适起草的北京大学国学门《国学季刊》的“发刊词”


以日本东洋史学家桑原骘藏为例,他在《中国学研究者之任务》中说:“我国(日本)之于中国学研究上,似尚未能十分利用科学的方法,甚有近于藐视科学的方法者,讵知所谓科学的方法,并不仅可应用于西洋学问,中国及日本之学问亦非藉此不可。……中国学之对象(Object)虽为中国,其书虽为中国人著书,然其研究方法终不可非科学的也。”不仅如此,整个东方学的研究莫不皆然,他又说:“印度学、阿拉伯学皆经欧洲学者着手研究,始得发达而广布于世界。印度、阿拉伯非无学者也,彼辈如解释印度文献及回教古典,自较欧洲学者高万倍,然终不能使其国之学问发达如今日者,岂有他哉,即研究方法之缺陷使然耳。”(30)胡适当年读到此文,乃高度赞美曰“其言极是”(31)。



.......汉学研究的中心。2012年在台湾“中研院”举办“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余英时有一个开幕致词,他引述了1959年胡适面对在台湾召开汉学会议的提议时,对于“汉学中心”的感慨:“二十年前在北平和沈兼士、陈援庵两位谈起将来汉学中心的地方,究竟在中国的北平,还是在日本的京都,还是在法国的巴黎?现在法国的伯希和等老辈都去世了,而日本一班汉学家现在连唐、宋没有标点的文章,往往句读也被他们读破了。所以希望汉学中心现在是在台湾,将来仍在大陆。”(38)








孫中曾

張伯偉教授非常詳盡的對比了西學東漸的脈絡及其問題,閱讀完後,我想除了收獲之外,也略儘一、二習得思想史的所知,以就正方家。與對於胡適而言,胡適所言及的新方法及科學的思想,或之後所言漢學之中心位置,均有一些思想史上的重要參照點。

首先是中國學術與“理論化”的問題,這與胡適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胡適由康乃爾大學學習以德國哲學為主的哲學,轉到以實用主義(Pragmatism)為主的美國哲學,其歷程的關鍵原因,就是面對中國學術之困境,這困境不是別的,正是中國思想中缺乏“哲學”的論證,或者說,就是一個問題地提出,能夠成為命題(proposition)然後經過邏輯地論證,得到證成,成為邏輯的“是”或“不是”。

這個部分,是胡適面對西方命題式的論證方法,試圖面對的問題。而美國哲學,在胡適在美求學期間,正經歷美國哲學如火如荼、浴火鳳凰式的興起。正如william James的What Pragmatism Means中所論的"Does the man go roung the squirrel or not."就是要提出不同於英國經驗論,與歐陸絕對主義、觀念論的理論系統,試圖建立美國對於真理的看法。Louis Menand的Thw Metaphysical Club 則把這個美國哲學的始點,拉到1872年四月中幾個年輕學者所聚集討論的形上學俱樂部(Metaphysical Club)上,這個以哈佛劍橋為中心的起點,正是由Peirce對康德pragmatic belief反省的演講展開。但,不論其起點的時間,胡適正經歷一場美國建立哲學“理論”的歷程,在這之前,正如Bruce Kuklick的書名所示The Rise of American Philosophy,在Rise之前,美國不存在著標示美國自有的哲學理論,這處境正與中國一樣。

所以,中國學術的發展,包括漢學中心的問題,都在這一思想史脈絡上,可以得到參照。而,胡適的問題並非假設的存在,以王國維為例,王國維同樣提出,傳統經學必須經過西方哲學洗鍊之後所生成新學問的歷程後,方得進一步進階,這一樣可以視為“理論化”的歷程。其二,是否中國傳統經學、文學或今之習稱的國學,確實必須經過哲學洗禮呢,或說,經過哲學洗禮即是被西化、或殖民化呢,王國維在離開哲學之思後的〈曲錄自序・又〉所言詩餘時言:
“論其體裁,開有明之制義,考古者徵其事,論世者觀其心,游藝者玩其辭,知音者辨其律。”
表明傳統學術所既存的理論。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新樂府〉言:
“然則二公新樂府之作,乃以古昔采詩觀風之傳統理論為抽象之鵠的,而以唐代杜甫即事命題之樂府,如兵車行者為其具體之楷模,故可推見也。”
這段說明,就是說明古代理論的建構、及其理論典範模式間可以進行的推論。而中西中間所具存的問題,實非中西,而是新舊。這是內心強大者所存乎一心的心態,論殖民,等而下之矣。

胡適論及中國之白話文運動,以白話文替代文言古文,仍是新舊問題,這個大脈絡實與當時美國的“現代語言”運動有關,可惜國人習於政治運動、命題政治化與政治著眼,對此重要議題視而不見,甚為可惜。今見鴻文,略述一二所知。尚祈見諒。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胡適寫給好友之女勉勵1929.3.2

胡適寫給好友之女勉勵信件

從胡適信件寫下,「你是很好的孩子,不怕沒有進步。但不可太用功,要多走路、多玩玩,身體好,進步更快」清華圖書館館長林福仁表示,胡適字句展現關懷,當時他的教育理念相當難得,至今也常被人讚賞,不落伍。

胡適致陶維正的手寫信。圖/清大提供

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美國歷任總統那五位最偉大?「華盛頓、傑弗遜、林肯、威爾遜、(小)羅斯福。」; Presidents' Day (Washington's Birthday);王大空 、 葛森



  1. Presidents' Day (Washington's Birthday) in United States

    www.timeanddate.com › Calendar › Holidays ›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s Birthday, also known as PresidentsDay, is a federal holiday held on the third Monday of February. The day honors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

President’s Day is today! Did you know that Jean-Antoine Houdon, the famous sculptor of the “Portrait of Aymard-Jean de Nicolay” in our collection, also sculpted the statue of George Washington in the Virginia State Capitol? The life-sized sculptur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accurate depictions of our first president.

Featured Artwork of the Day: Alexander Hay Ritchie (American, 1822–1895) | Triumph of Patriotism, Washington Entering New York, 25 November 1783 | 1853 http://met.org/1u7cPbF

王大空先生講他晉用的廣播長才「那年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博士猝逝,葛森做了個錄音特寫,蓋棺時的幾聲釘、釘,直聽得人心酸酸,淚漣漣。」《笨鳥慢飛‧一步廿五年──中廣與我》頁276


1961.12.28

19611228 (星期四)

四時,中國廣播公司的葛森來,先生說了下面幾句話:
「中國廣播公司的教育廣播節目,總題是《百年樹人》,今年元旦開始廣播。我很慚愧我還在醫院裏,不能參加,祝這個廣播節目十分成功。」
葛森在錄音,蔡屏來照相。


blog.sina.com.cn/s/blog_4b876f400100fnir.html - 轉為繁體網頁
2009年10月17日 – 葛森先生是位中国通,1996年就与我单位合作拍摄了有关美国农业的电视 ...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成为了台北中国广播公司的记者。

 
王大空 (1920-1991),很愛說話,卻不愛出書。從二十三歲投筆從戎當翻譯官開始,歷任記者、廣播員、教授……,說話一直是他的工作。他的天賦高、學養深、見識廣、反應快,所說的話語機智有味、人人愛聽,被譽為當時台北「四大名嘴」之一。他近六十歲才第一本著作《笨鳥慢飛》(九歌出版)。所著《笨鳥慢飛》、《笨鳥再飛》、《笨鳥飛歌》及《鳥不單飛》多暢銷。
他在胡頌平的胡適作品中有二筆。
1960年11月4日,胡適接受中廣公司訪問他的親歷7次美國總統大選。大要請參考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九冊》台北:聯經,1984,頁3354-56
10時,中廣公司的王大空蔡屏等帶錄音機來,請先生談談美國大選的往事」。胡適之先生先後在美國住了二十多年
談完之後,王大空問他:「美國歷任總統那五位最偉大?」胡適答:「華盛頓、傑弗遜、林肯、威爾遜、(小)羅斯福。」(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九冊》台北:聯經,1984,頁3356。)

101
19601227 星期二

中廣公司的王大空來電話,想請先生在新年節目中作十分鐘的廣播,談談四十九年的過去,展望未來的遠景。他說這五十年來的事,非有先生的德望是不能談的。先生謝謝他的好意,說:「我對廣播看得很重,我不能隨便談的。過去四十九年來,不愉快的事情多,愉快的事情少,五十年來的事情是不容易談的。我以前替申報館寫了《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發了我幾個月的時間。你還是放了我吧,饒了我吧!」



如果問我認為最偉大的基督徒政治家是誰,亞伯拉罕林肯絕對是不二人選。1865年4月14日,星期五晚上,也是主耶穌受難日,林肯遇刺,隔日身亡。
有一些人質疑,林肯總統能算是基督徒嗎?他沒有任何基督教會友的身分,說不定根本沒有受洗。他也沒有固定參加主日崇拜,他遇刺的日子,是一般基督徒紀念主耶穌受難的日子,他卻跑到戲院看戲,並因此遇刺。我想這些評論都相當膚淺,只從外在判斷一個人內心的信仰,是很糟糕的事情。
林肯作為一位美國總統,經歷為廢除奴隸制度而爆發的南北戰爭,戰爭拖了四年,死傷人數超過美國歷史上所有對外戰爭的總和。是什麼力量幫助他堅持下來,不忘初衷,最後戰勝,並成功地廢除了奴隸制度。從許多林肯總統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林肯總統很認真讀聖經,也常常在演講中引用聖經經文。他在經歷戰爭最艱苦的時刻,又遭逢愛子過世,都是靠禱告來度過。對於解放黑奴的問題導致南北方分裂之後,林肯指出:上帝不可能同時贊成和反對同一件事情,聯邦政府要廢除奴隸制度,南方各州卻要維持現狀,兩者之間必有一個不符合上帝的心意。林肯總統的名言是:「不是去問上帝是否站在我們這邊,而是要問我們是否站在上帝那邊。」見到戰地死屍遍野,他心如刀割,他對兩位最高將領說:「在戰爭結束之後,一定不要有任何血腥報復,不要絞死他們(南方人),不要懲罰任何人,要讓他們得到自由。」這總總言行,反映了林肯總統心中對上帝旨意的順服。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是真正在政治這個波譎詭詐的情境中,去實踐出「上帝是愛」的真基督徒。他甚至因此而被反廢奴的人刺殺,和耶穌一樣走上了十字架的道路。
林肯總統不只影響了美國的歷史,讓美國沒有變成各州相互殺伐的叢林國家,他也影響了全人類的歷史,讓所有人能夠相信上帝終將掌權,黑暗將無法勝過光明。
147年前的今天,1865年4月14日,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在華盛頓的福特劇院觀劇時不幸遇刺,次日凌晨不治身亡。被譽為「國家的拯救者」、黑人解放象徵的林肯是第一位遭到刺殺的美國總統,更是一位出身貧寒的...
EPOCHTIMES.COM




摘自鍾漢清著 領導與學習:


1954317 胡適在台北演講《美國的民主政治》。說他親歷6次美國總統大選 (1912-54 11次大選) …… 6次便是艾森豪的當選。……1952的大選,艾森豪勝利決定後,斯蒂文生Adlai E Stevenson (. 1900-1965)說:「選舉前我們彼此拼命攻擊,選舉決定後,我們彼此真誠合作。」(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七冊》台北:聯經,1984,頁2399) 案:本章多引過《史蒂文生 演講選》 (Looking outward ) 陳若桓譯,香港:今日世界,1967

美國總統大選多此種君子之爭,如2000年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高爾 Gore 讓小布希。
到了1960114,胡適接受中廣公司訪問他的親歷7次美國總統大選。談完之後,王大空問他:「美國歷任總統那五位最偉大?」胡適答:「華盛頓、傑弗遜、林肯、威爾遜、()羅斯福。」(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九冊》台北:聯經,1984,頁3356)

讀者可以從本章中了解各人對「美國歷任總統那五位最偉大?」的認知,是各有喜好的,而這更反映出個人的知識和經驗背景的差異…..不過,我們尊敬一些專家和胡適之先生等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