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胡適的一處有趣錯誤:邑義、邑會、法義。塚本善龍博士《提謂波利經》

1961.10.7 胡適作一則《提謂波利經》筆記,《初編》3759-3758
主旨是用《三寶記》補充京都大學塚本善龍博士的《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
見其文云:"東方太山,漢言代嶽。陰陽交代,故云代嶽。"於魏出世,只應云魏言,乃曰漢言,不辨時代,一妄。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嶽譯之,兩語相翻,不識梵魏,二妄。其例甚多,不可具述,備在兩卷經文。舊錄別載有《提謂經》一卷,與諸經語同。但靖加足五方、五行,用石鍒金,致成疑爾。
長房說曇靖"加五方、五行,用石鍒金"。......

道宣《續僧傳》裏已說了
隋開皇關壤,往往民間猶習《提謂》(hc案:前文說眾名僧都信此偽經) 邑 (?)義(注一)。(塚本把"邑義"屬下讀,解作"民間信養團體"!我曾校各本,皆作"邑",但此是誤字,不可強說。"邑義"當屬上讀。)各持衣缽,儀範正律,遞相鑒檢,甚具翔集。
注一:楊聯陞先生於1971.12.29給編者的信說:"邑義,指南北朝隋唐時佛教徒組織的社邑,日本學者有一篇文章研究。塚本斷句不誤。"
   
上文"下讀 vs 上讀"是原文直寫。
"遞相鑑檢,甚具翔集云。"胡先生說那是很長的一段時間。


現在,我們很容易找到"邑義"的說明,如下。不過我們知道,胡適和楊等,如果沒有日文資料,當時可能都不懂。我最感興趣的是,塚本博士的版本都比胡適校的正確,為"邑義",而且日本學界知道其義。


-----附文2015.11.22

【義邑】 又稱邑義、邑會、法義。為北魏初至隋唐間,中國北方以在家佛教徒為中心,以營造佛像寺塔等為機緣而結成的信仰團體。主要分佈在雲岡、龍門、天龍山等石窟一帶。是由信徒出資營造,並以其所造尊像為信仰中心而組織成的佛教團體。
中文名
義邑
 又稱
邑義、邑會、法義
時 間
北魏初至隋唐
中 心
在家佛教徒

目錄

  1. 1 詳細

詳細編輯

依現存的金石史料所載,義邑的構成人數,少則十數人,多則有至五百人以上者。其領導者稱為邑主(又稱邑義主、邑長邑老、法義主等),處理事務者稱邑維那,收納施財者稱為化主,一般成員稱為邑子。另有不屬於特定義邑,而專司指導信仰之僧人,稱為邑師。如雲岡石窟太和七年(483)之造像銘記載'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其中有邑師普明、邑師曇秀、邑師法宗等。
組成義邑的目的,最初以造佛像、建窟院寺塔為主,而兼行誦經、寫經。至初唐以後,著重於設齋會、誦經、寫經等。如《續高僧傳》卷二十八〈寶瓊傳〉記載(大正50·688a)︰'住福壽寺,率勵坊郭,邑義為先,每結一邑,必三十人,合誦大品,人別一卷,月營齋集,各依次誦。如此義邑乃盈千計,四遠聞者皆來造款。'
又,由敦煌文書亦知有邑義保、邑人保、邑義社、邑人義社等名稱。且知此類結社曾流行於敦煌邊地,可見其傳布之廣。相傳五代後周世宗排佛時,亦曾廢私設之義邑。《宋高僧傳》卷十七〈道丕傳〉載(大正50·819b)︰' 周世宗澄汰,毀私邑,勒立僧帳。'此外,南方亦有以齋會為中心而興起之念佛結社、彌勒結社等。此等民間信仰團體之組織及名稱,係由各地自由結成,因此並無一定之型態及性格。
[參考資料] 《出三藏記集》卷十二;《續高僧傳》卷一〈曇曜傳〉;《金石萃編》卷二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全唐文》卷九八八;塚本善隆《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那波利貞《唐代社會文化史研究》。
[1]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