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中國第一偉人楊斯盛傳》浦​​東中學

楊斯盛的墓和銅像都在今日的浦​​東中學內.


浦東中學於1907年春由楊斯盛捐資創建,黃炎培任首任校長,是上海成立最早的一所完全中學。在“勤樸”校訓的滋育下,

《中國第一偉人楊斯盛傳》胡適17歲記在日記的作品

胡适日记全集 - Volume 10 - Page 833 - Google Books Result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9570827106
胡适, 曹伯言 - 2004 - Scholars
胡适, 曹伯言. 楊斯盛先生,有幾種本事:第一樣天資極高,他原是沒有讀過書的,後來不但能讀中國書,並且能說英國話了。第二樣見識甚好,辦事極有決斷。有了這二種本事, ...

 

文化名人的內心世界-8. 中國第一偉人楊斯盛傳 /胡適-都市言情小說-17k ...

兄弟現在又要說一位大豪傑了。這一位豪傑,空了雙手,辛辛苦苦做了幾十年,積了幾十萬家私,到了老來,一一的把家私散了大半。來得艱難,去得慷慨,這種人,兄弟...

校主楊斯盛傳略
孫麗春編著
二十世紀初,上海灘發生了一起與山東義乞共同振動朝野的大事,上海建築業鉅子楊斯盛毀家興學,並不受清政府紅頂的誘惑。百年沈浮,百年滄桑,今天的楊公斯盛依然活在浦東的一隅,活在沉積了百年曆史底蘊的富礦浦東中學裡,活在曾經輝煌而今盡力再創輝煌的老校師生的心裡。
                 
第一章         家世苦難 自我奮鬥
  
  睜開眼睛料事,立定腳跟吃苦,駝起肩頭做工。
                                           ——胡適
貧苦是試金石
楊公斯盛,字錦春,咸豐元年十月十二日(公曆1851 12 4 )出生於上海川沙廳(現浦東)蔡路青墩楊家宅的一個農民家庭。
從小父母早亡,喪怙失恃,家境貧寒,“無一石之儲,一瓦之覆”,家裡沒有一點糧食儲蓄,沒有一間房子居住,靠叔叔一家撫養長大,沒有能力上學讀書。13 歲那年,嬸嬸將家裡的一隻老母雞賣掉,權充盤纏,楊公斯盛來到上海,在哥哥的介紹下到建築工地學泥水匠。
回憶這一段經歷時,楊公斯盛感嘆道:“年13 ,來上海,浮沉有餘年,執役良苦,終無以自贈。”
13 歲,懵懂少年,父母健在,家境稍稍富足的孩子,應該坐在教室裡由先生帶引琅琅地讀書,而楊公則和泥巴磚頭為伴,在成年人都累得汗流浹背的工地上,拖著小小的身影,勤快機靈地忙活著,就是這樣地勤快賣命,還是飢一頓飽一頓,難以養活自己。一個沒有父母的孩子,孤苦伶仃,靠著自己的勤奮,靠著自己的堅韌,靠著自己的勇氣,慢慢地長大了。
胡適先生在《中國第一偉人楊斯盛傳》中說:“我中國人,有一種怪習氣,越是做下等勞動的人,越流落的快。因為生來不大吃得苦,稍吃得苦,便腰駝背漲的了。只好吃兩片鴉片煙,喝兩口小酒,或是買點好小菜,一天辛苦錢,還不夠一餐吃喝,哪裡還會成家立業呢?…… 這“窮苦”二字,真是一塊試金石,隨你什麼人,須要經過這個關頭,才有後來的指望。”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楊公經住了貧苦的考驗。

思考:古人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結合楊公兒時的境遇和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人士,談談對挫折教育的思考。

勤樸是鋪路石
楊斯盛先生,“睜開眼睛料事,立定腳跟吃苦,駝起肩頭做工。如此者十幾年,才有了立腳之地。”胡適先生的這幾句話是對楊公少年到青年十幾年勤苦歲月的最好的概括。
楊公幼年窮苦,懂得謀生之難,懂得只有學好手藝,才是立足之本。學徒滿師,不僅會砌牆造屋,還會砌灶,成為一名高手。當年的泥水匠大多在茶館店承攬活計,楊公為常去的這家茶館砌的灶,式樣新穎,發活力大,老闆使用後贊不絕口。海關里有一名廚師,看到楊砌的灶式樣新,發火旺,就請他去海關砌灶,灶砌好,被留在海關做房屋修理工,熟悉了西方近代建築的技術。他手藝好,經手修理的工程,洋人都稱心滿意。他在同洋人交往中,學會了英文口語,還結識了不少洋人朋友,尤其得到英商公平洋行大班阿摩爾思的賞識。
楊阿間的交往,緣何友誼至深,而且一直到楊斯盛逝世?這裡有段離奇又使他倆難忘的情結。後人傳稱:某日,楊去海關上班,途經現在的金陵東路外灘時,發現路邊電線桿一側有隻精緻皮夾,楊撿起查看,裡邊有大量銀票、外幣,還有幾張大額經濟憑證。此時楊想:丟失這筆巨大財物的失主肯定急壞了。為此,他小心翼翼地將皮夾藏好,站在原地焦急等待失主。可是等呀等,直到天黑還是不見有人前來認領。第二天又等了一天,還是無人來領。第三天,終於等到失主阿摩爾司。阿本來是完全絕望了,認為世上不可能有這樣誠實的人。他拿到失而復得的巨款,激動得雙手緊緊地握住楊的手說:“楊先生,您是我夢中的上帝,您是我有生以來遇見的第一位最誠實的人,最好的中國人。”從此,他倆情同手足,始終如一至終。
不管傳說是否真有其事,總之,是楊公聰明好學,勤苦質樸的性格贏得了阿摩爾思的信賴和友誼。
楊公勤苦創業。當時海外各國在上海大興貿易,建屋開廠外商的很多,楊公勤奮能吃苦,誠實講信用,慢慢事業越做越大。稍微有積蓄,就廉價購買荒地,或造房子,地價漲了,賣掉土地和房屋,積蓄越來越多,為他以後的建築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公勤於學習。三十歲以後,他懇請友人教他唸書,閒暇時間,琅琅背誦,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他不但能讀中國書,並且能說英國話,談吐舉止儒雅,學識為人所稱道。胡適先生說,楊斯盛先生天資極高,見識極好,辦事有決斷。這一切建立在他堅韌的氣概和勤苦質樸的品質
楊公曾說:“和阿氏交往二十九年,凡我事業成就,阿氏居功甚大。”
在阿摩爾思的幫助下,楊公不斷勤苦奮鬥,積累了建造繅絲廠的資金,光緒六年(1880年),楊公創設了近代建築史上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設的營造廠——楊瑞泰營造廠,按西方“公司”的方式承包業主工程。

思考: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舉一位你所推崇的人物,結合楊公的經歷,談談對勤苦的認識。

第二章        實業救國  質樸慷慨

創業不易,守成亦難。自立者存,依賴者敗,願我後人,經營實業,注重公德,以勤儉持家,以謙和接物,各盡國民義務,毋圖一己之晏安。
                                       ——楊斯盛

為中國人爭臉
在素有萬國建築博覽館之稱的上海矗立著一座引人矚目的海關大樓。它既有法國凡爾賽宮的雄偉,也有英國白金漢宮的秀麗,更比意大利聖馬克教堂迷人…… 誰能相信它竟是出自一位中國普通泥水匠之手,這位在19 世紀末因建造海關大樓而名揚中外的傑出建築師,就是浦東校主中學的楊斯盛先生。
關於楊斯盛承建海關大樓,在浦東川沙一帶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
鴉片戰爭以後,外國資本家逐漸來到上海,外灘一帶出現了不少洋樓。清政府的海關舊房相形見絀。洋務大臣李鴻到上海十六鋪視察招商局時,對海關的舊式房子很不滿意,要求清政府重建海關大樓
1890 年,清政府終於決定重建海關,並要造一座世界上最新穎的西式大樓。標準確定之後,就向中外商人招標。因為當時勘定的位置距黃浦江灘岸不遠,土質鬆軟,地下水位又高,僅處理大樓的基礎問題就十分複雜,所以只有德商和意商兩家外商參予投標
消息傳到浦東楊斯盛耳裡,他一時心潮難平,投標商越少,條件就越高,油水也就越大,中國的白銀又不知要有多少流進外國人的腰包。再說,代表中國主權的海關讓外國人造,作為中國人也臉上無光。楊斯盛向廠內族親和工友們說:“代表中國主權的海關豈能讓外國人造?實在臉上無光。我不惜傾家蕩產,也要和外國人爭個高低。”
楊斯盛主意己定,每日從浦東南碼頭擺渡到浦西去外灘實地勘察,幾位外國朋友也紛紛送來了世界各國著名建築彩畫供他參考,經過周密審慎的設計測算,楊斯盛終於向清政府投了標。
清政府公佈中標的那天,楊斯盛在浦東家裡聽候消息,直到中午,徒弟氣喘吁籲地奔了回來,沮喪地禀報: 師父,意大利人中了標! 楊斯盛拍案而起,大罵清政府: 沒有骨氣!
中標的意大利營造商皮特克得意洋洋,豈料開工沒幾天就被困難卡住了。當時建造高樓都是用粗大的木料做基礎底樁,外灘土質鬆軟,地下水位高,打樁時一點不費力,可一夜之後木樁會自動冒上來,浮的浮,斜的斜。
皮特克指責清政府在招標時沒有公佈地基的土質情況,要挾造價非翻兩倍不可,工期要延長一年,位置移離黃浦江兩條橫馬路。倘若這幾點要求清政府不答應,那就另清高明!
這樣,楊斯盛決定,為國爭臉,向先已中標的意商皮特克挑戰,由楊接標繼續施工。楊斯盛進場後,每日親自督率工匠,刻意求精,對施工質量一絲不苟。在建造中,連每塊磚都要敲擊聽聲,質量稍次即棄之不用。有一次,一位工匠在砌磚頭扶梯牆時,違反了反復強調的質量要求,砌成空心牆,被楊發現,堅持推倒重砌。終於在1893 年以優質全佳完成了任務。新建成的海關署氣勢雄偉,為當時上海最顯赫的西式建築。大樓前由鐵欄杆圍繞,門前廣場寬大,可容數輛馬車並馳;門兩旁是石梯,梯口邊是中國式的石獅子。樓高三層,第一屆為總寫字房,可容數百人,三面高大的櫃檯圍著20 多張寫字桌,進出口貨物在此報稅;二樓為稅務司、參贊等官員的豪華辦公用房;三樓為辦理冊籍處。沿螺旋形盤梯而上為鍾樓,鐘由倫敦製造,每禮拜開一次。各處玻璃均裝上百葉窗,又設蒸氣鍋爐,用鐵管通達上下諸空,使天寒時滿室溫和。這些設施當時在上海堪稱最早,由此,楊成了上海建築界舉足輕重的巨擘而蜚聲上海。同行們為之折服,外國人看了也讚賞不已。這樣,楊斯盛業務日盛,家漸富裕。
楊公斯盛憑藉著他傑出的建築實業技術,不僅為自己贏得了財富,也在實現著實業救國的理想。
當時浦東地區一些土地佔有者在重利的誘惑下,爭著把地買給洋人,有識之士商議諸路為界,限制洋商深入。清政府地方官,竟借助築路的名義向百姓收擺渡捐,楊公出面議止渡捐,帶領業內人士捐出萬金,修築由楊涇到陸家渡的道路,制止洋人的滲透。
1908 年,英人求築蘇杭甬鐵路,楊公斯盛從民族大義出發,號召大眾,要中國人自己築路,號召大家共同認股,制止英人覬覦。當時楊公身患重疾,還登台演講,“語奮烈,喘益急,立不能支,則坐而言,其忘身徇義累乎此。”黃炎培先生對楊先生感佩至極。當時浦東中學的師生職員受楊公感染,分得一千一百二十餘股。
商人常常見利忘義,而楊公聲張民族大義的行為,是商界的楷模。

思考:楊公出身寒賤,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談談在楊公身上體現的中國人的骨氣。

無愧的工界偉人
1880 年,楊公創設了上海近代史上第一家資本主義性質的營造廠——楊瑞泰營造廠。
楊公憑藉著穎敏巧思被同行所稱道。當時,市場上有一批外國進口的窗戶玻璃,因尺寸比一般窗框設計縮小一圈,無人肯要,楊公廉價全部買下,在玻璃四周鑲一圈木邊,全部用在住宅工程上,大受業主歡迎。
1893 年建成的海關大樓,轟動滬上,英商愛爾德洋行慕名聘其為打樣間(建築設計)負責人。
楊公熱心幫助同業,有大家風範,沒有同業相妒、相爭的商人惡習,深受同行的敬重。
1903 年,外國老闆把建造匯中飯店(即今和平飯店南樓)的工程,承包給王發記營造廠建造。店址地處外灘,雖土質較鬆軟,但開工之初還算順利。一層、二層、三層樓拔地而起初見雄勢,洋老闆和承建方都很滿意。豈料,第四層建成的當天傍晚,整幢樓開始向東南角傾斜,且傾斜的角度持續擴大。營造廠王老闆圍著地基邊走邊查,走了幾十圈還是找不到傾斜的原因,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這幢樓出了問題,他傾家蕩產也賠不起。
    
這時,手下一人提醒他去找工匠出身的著名建築大師楊斯盛。啊呀,我急昏頭了,怎麼沒有想起他呢?王老闆不管天亮沒亮,就向楊公的住處飛奔而去。
    
王老闆趕到楊公的住處。聽王老闆講了情況,楊公立即起身,早飯也未吃就趕到工地。到工地,楊公讓王老闆立即用籬笆把樓層密密地圍起來。洋看工似乎昨晚發現了什麼,今天8點多就來了。王老闆不讓進去。看工火了,馬上把洋老闆叫來,而王老闆仍不讓進去。王老闆說:等我造好了請您來驗收。因投資巨大,洋老闆也不想與王老闆鬧僵就走了。可是十多天后,還是不讓進去,洋老闆也火了,他說:你不讓進去,這幢樓我不要了。王說:楊斯盛在裡面,他說你不要他要。洋老闆聽說楊斯盛在裡面,愣了好大一會兒,便莫名其妙地走了。兩週後,楊公讓王老闆把籬笆全部清除,洋老闆看到的是樓層四角筆直地矗立在基地上、正有條不紊向上建造的大樓。楊公為王老闆順利解決了地基傾斜的難題,同道之間是相助而不是拆台,楊公慨然有俠士之風。
楊公在經營營造廠期間,把技術傾囊相教,帶出一批高徒,後來的顧蘭記營造廠、找新記營造廠、張蘭記營造廠等都是他的高徒所開,形成了上海灘建築業舉足輕重的“浦東幫”,使浦東川沙成為上海建築人才薈萃之地。
同行不是冤家,在質樸慷慨、古道熱腸、大氣高蹈的工界偉人楊斯盛心裡,一個行業的興盛,國家的富強才是人間正道。
1894 年至1895年間,楊公主持重修“魯班殿”,並於1898年籌建水木工業公所,率先捐款,因同業意見不和,未能建成。1906年再度邀集同業,提出公所的宗旨:“訂同業之規則而和解其訴訟”,“給醫藥,施棺梫”等,並請教育家黃炎培蒞會演說,籌劃在公所下設立小學、藝徒學校,培養建築人才。會上楊公喘疾大作,邊喘邊說邊嘔血,同業大為感動,集成開辦費2萬元。1908328日,楊斯盛被推薦為水木工業公所領袖董事。
胡適在楊公逝世時發表文章稱他是“中國第一偉人”、“一位大豪傑”,斯言不虛!

思考:我們所處的新時代,鼓勵競爭也倡導和諧相處,在這個問題上楊公給你為人處世怎樣的啟發?

 難得的富人楷模
“這一位豪傑,空了雙手,辛辛苦苦做了幾十年,積了幾十萬家私,到了老來,一一地把家私散了大半。來得很難,去的慷慨。” “他平生捐錢造的馬路也不知道有多少條,救活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所做的事業,做為人所崇拜的是那'破家興學'一事”,胡適說,我的這支筆,如果不表揚這種人,可不是不值錢了嗎?
的確,楊公是難得的富人楷模。
   楊斯盛是一位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活動家, 蓋先生遇公益事,益醉心若狂 
孝友。
楊公貧窮時,每念及父母遺梓沒有下葬,曾祖父母、祖父母逝後未安,總是潸然淚下。稍微有了積蓄,就買土地,建祠堂,善葬親族。
同時,又為家族中沒有後人的二十多位前輩下葬。
弟弟生下來就喑啞,他為弟弟娶妻營室。對待侄子像親生兒子一般,分一百多畝田地給他們。
買了四百多畝祠田,來養活家族中貧苦的人。
   助義。
光緒末年,黃炎培、顧冰畦、張伯初等進步青年參加同盟會鼓吹民主思想,被南匯縣知縣捉進監獄,楊斯盛又化500 兩銀元上下打點,並請美國牧師步惠廉出面擔保,將黃炎培等營救出獄,並資助其東渡日本,躲避清廷追捕。
1907 年,有人向兩江總督告發說:浦東中學黃炎培是當年南匯縣獄在逃的革命黨人。江督命江蘇提學使承辦,楊公挺身而出,他說:“黃炎培不是革命黨,我願意身家擔保。”提學使尊重楊先生的擔保,才使控案得以註銷。對這段往事,黃炎培於1959 5 6 給浦東中學的信中說:先生為了愛護青年,不惜自己負起這麼重大的責任,這樣極度的熱情、高義,結合楊先生堅決拒絕清政府對他的褒獎,先生思想進步,在當時社會上還找得到第二個人嗎?
 楊公還於1905 年出資為獄中遇難的革命家鄒容下葬。
楊公為了社會正義為了人間正道,其膽識和義舉讓人讚嘆。
濟世。
1894 年至1895 年間,先生主持重修魯班殿,從籌款、施工到收支賬目,一手經理;
同時捐資創建上海醫院(今市第二醫院),讓貧乏者有就醫的機會;
改造浦東嚴家橋、六里橋;
闢建洋涇至陸家渡彈石路(今沈家弄路)10 餘里,修築黃家渡路及南碼頭至艾家墳石路(今斯盛路)2800 餘丈;
還多次賑災(1895 年直隸賑災,1899 年湖北賑災,1903 年山東賑災)。
1905 年,川沙濱海大風湖, 淹殺居民無數 。楊斯盛聞知即創議同業捐款賑濟災民,修築海塘。他自己帶頭捐銀3000 元,共募得20000 餘元, 都假董而不居其名 
浦東嚴家橋垂圮,行人不便。楊斯盛此時已病倒,但他仍出資6000 元,每日堅持坐轎前往築橋工地指揮,使病情加重,但終至橋建成。
最恢宏的手筆是毀家興學,修建浦東中學。
大量的公益事業,幾乎耗盡了楊公的所有資財。  
楊公好義輕財,為家人所不能理解,有人稱他“瘋了”、“發狂”。
楊公斯盛說:“教育為救時唯一方法,斯言良信。餘蓄志毀家十餘年,始欲毀諸慈善業,立川沙家祠,將廣置田,為贍族計,顧念董理往往無​​善法,子孫一不賢,祭田墓木,紛糾無已時。”留下錢財給後人,子孫不賢,留下的就是糾紛和禍患,用錢財來辦教育,是就是得唯一的好辦法,也許子孫還可以得到一些好處。他對後世子孫教養極嚴,規定必須入學,自立自存,經營實業,勤儉持家,盡國民之義務。
中國古語:富不過三代。古時有個富人叫疏廣,他說“子孫若賢,多了錢,便不用功上進了,便灰了他的志向了。子孫若不賢,多了錢,便是助他作惡作歹了!”他把自己積累的黃金,拿去辦了酒食,大吃大用了,不留給子孫。中國人都稱讚他的好處,可比起楊公斯盛的清明卓識,慷慨高蹈,不能同日而語之。

思考: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楊公好義輕財,幾乎耗盡全部家私,比爾蓋茨獻身公益,幾乎捐出全部財產,請你思考一下,新的世紀如何做好一個富人?

第三章       毀家興學  勤樸立校
  
  浦東中學,即勤、樸之產物,苟非勤樸,安能產出一浦東中學?
                                           ——蔡元培

毀家興學之壯
楊斯盛痛惜自己幼時失學之苦,深感知識的重要性。功成名就之後,他並沒有貪圖享受,而是立志興辦教育,實現救國理想。他在《捐產興學啟》中說:“值此國步瀕危,不可終日,聽名人談論,必以興教育為救國第一義,私念僕亦國民也,以區區家產,與其傳之子孫,使賢者損志,愚者益遇,何如移以興學,完成我國民一分子之義務,且使子孫與被澤焉。”
三十年的勤苦不輟,儉省蓄積,不浪費些許的光陰去享受,不亂花些許的錢財,“囊無私蓄,日有所需,必諮守藏者而取之,且一一筆之”,畢其一生,資財不超過三十萬兩白銀。
蔡元培先生在浦東中學演說時說:
楊錦春先生創此校時,邀上海學界人士與議,當時弟亦在場,即欽佩之。因富豪不肯捐資興學,而楊先生獨能之。校成,又提出勤樸二字,以詔職員學生,弟又甚欽佩之。蓋勤樸二字,即彼自己所經歷也。彼無資本,何以能創此校乎?彼何以有資本乎?以其勤於工業,故收入甚豐也。然收入甚豐,苟徒逞一身之快樂,則資本又將消耗矣,安有餘錢創此校乎?吾故曰,勤樸二字,實為校主一身得力之處。
是的,沒有勤樸就沒有浦東中學。
因為生平的勤樸,他在興辦教育,獻身公益,才能揮金如土。
        最初,他在宗祠設立私塾,招收家族裡的貧窮子弟。1904 年,他借上海新建別墅為名,獨資辦起廣明小學,第二年又增設廣明示範講習所,為學校培養師資。1906 年,師範生畢業,楊公贈辭:教育普及,國家可以因此而富強,你們應當以此為旨意,濟世育人,不要斤斤計較俸祿,要讓貧困的學生實現自己的志願。
1905 10 月,他捐款10 萬兩白銀,請好友黃炎培等於浦東六里橋購地64 畝,起建浦東中學校舍。1907 1 月,校舍落成開學,定名為私立浦東中學。同時增設附屬小學,聘黃炎培為首任監督,並再捐六萬作為基本金。
楊公也明示了捐產興學的目的:一是為郭造就科學人才,以達“科學救國”振興中華之目的,所以對辦學宗旨明確規定以培養學生能“從事實業”或“進習專科”為目的;二是為浦東“鄉鄰子弟解決失學之苦”。
1908 4 月,為使浦東中學這一社會財產在其身後得以長期延續且健康發展,在生命的最後,作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首先,變賣所有財產,為浦東中學留下基本金12 萬兩。這樣,楊斯盛為興辦浦東中學,前後累計捐資20 多萬兩白銀,而留作自己家屬的只有1/10 家產,僅求維持最基本的生計,惟有後人的教育經費比較充足。其次,按當時國家法律規定,把所創學校備案於官府,交給川沙廳上海縣妥為保護,以保證重視教育並且流傳久遠。再次,重視學校立法,楊公親訂校董章程及學校總章程,主持校務的權利,全部交給校董,校董十人,一人退職,由其他九人公舉一人,達到十人的足額, “職竊維事計久長,固在立法。”
        儘管浦東中學是楊家的私產,但臨終前他立下遺囑:“楊氏子孫不得乾涉校產校務”,以確保學校的獨立地位,使得學校能夠按照自身的要求發展。在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製度過渡的初級階段,楊斯盛不徇私利,不謀特權,尊重教育規律,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楊公一生勞累,身體多病,曾對黃炎培先生說:我對於校務沒有其他遺憾了,只是遺憾沒能全不免除各位學生的學費。如果老天再給我幾年生命,憑著我在工業商業中的基本信譽,每年收入將有幾萬,發誓全部用來支付學校以及其餘的公益事業。
1908 年春,身體每況愈下,自知將大病不起,慘然招呼黃炎培先生到他的病榻前說:我死了以後,你又從哪裡募集錢來辦學啊!中學生的學費還是要稍微減少些,我是浦東人,浦東各位學生的學費應該更多減少些。希望您和學校的各位校董勉力維持這所學校啊!
字字含淚,聲聲難捨,讓人感慨悲泣!
在臨斷氣之時,還諄諄囑託:學校的黑板需要改良。當時學校用的是上了墨的木頭黑板,寫字看不大清楚,楊公囑託用玻璃打磨做成新式黑板,在楊公去世前還沒有完成。
楊公把所有的心血都灑在浦東中學的校園裡,鞠躬盡瘁,死而未已!

思考:浦東中學是一所特殊的學校,是一位偉人毀家興學,用心血凝聚而成的學校,它寄託了楊公美好的教育理想和美好的社會理想,百年之後,你感受到楊公熾熱的愛的情懷了嗎?談談你對浦東中學的情感。
        
勤樸立校之明

開學那天,楊公做了一篇興學宗旨書,把“勤、樸”二字定為的校訓送給同學們。
現在,我們再聆聽這份宗旨書,仍能得到很多的教益。現在譯述如下:
本年是中學校成立的第一年。從此以後,本學校事業名譽,有沒有價值,全靠事實來證明。古語說“種瓜得瓜”,西方的格言說“理想為事實之母。”照這樣看來,本校將來的地位,非現在努力不可,所以,在本校開辦的時候,先得定一個切實的宗旨。
斯盛對於學問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只是因自小貧苦,半生碌碌於建築事業,而得到一些經驗,天下的事情,無論是為個人謀自立,為社會謀幸福,在下手的時候,非有堅忍刻苦的功夫,決不能達到他們的希望。現在考察學校的各個方面,一切表面的建設,總算已完備,然而我對全體學生的希望,恐怕全體學生還沒有知道。斯盛所謂堅忍刻苦的功夫,恐怕本校全體諸位,還沒有完全明了。我做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說明本校開辦的宗旨和我對於本校諸君的希望。
堅忍刻苦的功夫,有兩種目標:一是勤,現在的人說,中學生是中國的主人翁,那麼,學生責任,就是擔當中國未來的一切事業。擔當的事業,要用全副的精力,一種是精神的擔當,一種是體魄的擔當。換句話說就是要注重智育德育。我們要使精神體魄強健,全看我們能不能動起來。人們的腦力愈用愈發達,如果不常常運用,神經就要閉塞,以致麻木不仁。至於人的體魄,能夠習老耐苦,就會靈動活潑,如果終月懶惰,筋骨鬆懈,就永遠沒有希望。所以我們要成就事業,一定要拿精神體魄來做原動力,而精神體魄,便應當用“勤”字做原動力,而精神體魄,便應當把“勤”字作發動機關,諸位在校,功課很繁,而且考試和復習在後面緊迫著,腦力是不得不勤了,但是,體魄上的鍛煉,卻因為平時的起居有校工侍奉著,恐怕在不知不覺中,養成懶惰的習慣,這是應當要十分謹慎的。
第二是樸,凡是一切繁華奢侈,都是“樸”的反面字樣。人的心不能二用,講虛華的一定不能切實際;講表面的人,一定不會有真實。自古以來,幹真實事業的人,求學問就專心於學問,辦實業的專心於實業,決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以擾亂他的思想,凡是貪享樂愛繁華的人,永遠不會有什麼希望。我恐怕在此地求學的諸君,生活已比較舒適,於是,一切的享用,便要講究起來,衣服要求華麗,用具要求上等,犧牲了許多寶貴的時間,專門注重在形式方面,而沒有滿足的一天。把現在的學業,將來的職業,置之度外。這樣一來,浦東中學便引誘青年到浮華的路上去的地方,斯盛覺得很是擔心,也不是諸位到這裡來的本意罷?
我聽見外國人笑中國人說:“中國人沒有完全的體格。”這就是說我們不懂勤;他們還說“中國人是闊少。”這就是說我們不能樸。我們中國,因為不勤不樸,才弄得這樣衰弱。我希望,本校諸位,洗雪這個恥辱,做社會的模範。
凡是斯盛所說,固然是沒有多大的價值,但是,積數十年的經驗,或許對於諸君有一點幫助。斯盛生平,最有密切關係的就是本校,故特提出“勤樸”二字做本校宗旨,希望諸君能明了我的意思。
楊公,月必召集六里橋鄉民,以他自己南勞苦的生涯,出之一片血誠,和他們講謀生的艱難,讀書的必要,言辭沉痛真切而動人。
凡學校有集會,楊公一定會登上講堂演講,教育他們勤奮學習,樸實做事。“朝聽弦歌,暮觀講藝,優游涵養,以終餘年”是楊斯盛最大的享受,他視學校當作自己晚年最大的事業,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以聽老師講課和與學生談心為最大樂趣。在他的悉心呵護下,一所新興的教育機構,辦得朝氣蓬勃,如火如荼。
他的興學思想是教育救國,他的興學理念是勤樸治校,他依法管理,從善如流,他以情動人,披肝瀝膽。
楊公的良苦用心換取了校董和所有師生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回報了楊公。
1909 年蔣維喬先生考察浦東中學後不禁感慨:我曾經到澄衷學堂觀看她壯麗的建築,宏大的規模,驚嘆不止。可是它創辦十幾年,學生多次解散多次召集,一直沒有成效。校主葉澄衷去世時因為沒有看到學校成立嘆為憾事,學校現在這種樣子,怎麼會是澄衷的當初的願望啊!等到看到浦東中學,它的建築只有禮堂稍微壯麗些,其餘的建築渾樸堅久,毫不華奢。教職員工,都能體察楊公的苦心,領受的俸祿很低,幾百個學生,勤樸好學,沒有浮華叫囂的品質,成效如此章顯。我因 ​​此不僅贊佩楊斯盛能毀家興學,更讚歎他能感化眾人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的確,楊公人格的魅力,物化為浦東中學的建築,內化為浦東中學師生的行為,形化為浦東中學“勤樸”的傳世校風。
百年綿綿飄逝,楊公的人格魅力已化到浦東中學的肌體中,勤樸的校風依然輕拂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思考:結合楊公的宗旨書,闡述你對“勤樸”的看法。

贏得生前身後名
黃炎培先生說:“像楊先生真是毀家興學,一切為了教育,為了學生,而一絲一毫不是為了個人揚名。”
楊斯盛之“毀家興學”,“情事與武訓略同,而捐款且逾十倍,成績更遠過之”的 ​​名聲不脛而走。1906 ,江蘇學政視察浦東中學,欲為楊捐產興學事奏請朝廷獎勵。楊斯盛笑了“我辦學,難道就是為了升官嗎?”即讓摯友黃炎培代為婉言謝复。
       可楊先生的高義和盛舉卻感染著當世者和後來人。
1908 4 30 ,楊斯盛與世長辭,享年57 歲。1908 6 7 下午,楊斯盛追悼會在三馬路寶安里召開,建築界、教育界和其他社會人士200 餘人參加,黃炎培等人在會上發表演說, 滿座為之傾動  
1911 年,在楊去世後的第3 年,清廷授以“花翎運同銜、鹽運使銜”,賜四品官及“皇封誥命”匾額,還宣付國史館立傳,名列《清史稿》:“今該故職商楊斯盛,起家市厘,詩書非所素習,乃急公好義,慨捐巨資十餘萬,創建學校至六七所,毀家興學,積勞殞身,洵屬深明大義,行誼可風。”
辛亥革命後,黎元洪、袁世凱也分別以大總統名義批令捐款1000 銀元,為楊斯盛鑄造銅像,“以垂不朽,報功崇德”。
他素無“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奢望,不期然間卻換來了“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美譽。無論是日暮途窮的清廷,還是噴薄東昇的新派,都給予了楊斯盛莫大的尊榮。與其說這是楊斯盛個人的榮耀,倒莫如說是為政者對教育的嘉勉。
活在浦東中學校園中的楊公,以造像的形式,溫文儒雅地站立著,一站就是百年。白天他欣喜地看著莘莘學子勤力鍛煉智力與體魄,夜晚守護著浦東中學薪火相傳的質樸氣韻。
活在浦東中學校園中的楊公,以陵寢的形式,恬靜溫暖地休憩著。墓碑上,黃炎培先生題寫的“靜聽書聲”四個大字,就是楊公現在的生活,他長眠在這琅琅的書聲中,與青蔥的學子同在,與飛揚的青春同在!
活在浦東中學校園中的楊公,以故居的形式,質樸敦厚地端坐著。這是楊公親自設計的浦東中學,被日寇轟炸後,留下的唯一建築。楊公在這里為浦東中學籌劃過,焦心過,欣喜過,也是在這里永生的。故居的設計,簡單明了,質樸渾厚,這是安放楊公心的所在,也是浦東中學師生永遠的心岸。塵世多少浮躁和勢力,在四平八穩、恬然安靜的故居的目光中變得純淨和朴素。
楊公一直活著,波波折折一百年了,他活在黃炎培為起首的25 任校長的血脈裡,沒有正義感,沒有責任感,沒有使命感的負責人,是不敢在這里長久駐足的;他活在在這裡執教服務的教職員工的行動裡,在楊公溫和的目光裡,你必須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活在在這裡求學過的學子的心裡,在楊公身畔流連過,受質樸的校風熏陶過,走出去就是堂堂正正的人傑。
    楊公的生前與身後,都是浦東中學深邃的精神源泉

思考:拋棄利,不為名,你認為楊公的人生追求的是什麼?

第四章       校主感召  校訓滋育
               中國近代教育的一座寶庫。
                                      ——呂型偉
楊公斯盛在浦東中學開學的第一天給學生演講興學宗旨書時,開宗明義,“種瓜得瓜”,將來的地位非現在的努力不可。
胡適先生為浦東中學題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楊公在浦東中學的土地上種下的是他一生的高風亮節、坦蕩胸懷、慷慨大愛、民族大義,種下了“勤樸”的精神訓導。一百年,風雨兼程的一百年,浦東中學高潮低谷、起伏跌宕,無論是輝煌的興盛之時,還是在步履維艱之時,浦東中學的後輩始終努力傳承著楊公的精神火種。不敢說浦東中學如楊公所願收穫了豐碩,可校主的感召和校訓的滋育始終讓後輩勉力而為。
25 任校長承前繼後,薪火相傳
首任校長黃炎培和楊公斯盛是莫逆之交,對楊公的人格欽佩備至,對楊公勤樸立校的思想理悟頗深,和楊公並肩探索教育救國的可行之路,受楊公的重托興辦並擔任浦東中學的首任校長,楊公臨終把未已的心願相託:“君乎,其偕諸校董勉持此校哉。”黃炎培先生身兼重托,身體力行,用激進和務實的教育理念,開創了浦東中學諸多風氣之先。辭去校長職務之後,黃炎培做浦東中學的校董直到1927年,在百忙之中操持著浦東中學的各項事務,關注學生的各項發展。直到1959年他還在關心著浦東中學,寫信詢問浦東中學的現狀。
炎培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勤​​勉教育,淡泊名利,他的言行思想感染著浦東中學的後輩。
第四任校長朱叔源先生任校長時期(1911年—— 1922年),條件特殊,社會上革命風潮跌宕起伏,廢帝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學校產生著各種衝擊。朱校長開社會之風氣,成為將學校辦成“區別於當時進行封建、洋奴教育的一般學校,而成為一所不拘一格培育人才的新型學校”的重要實踐者與奠基者。他是一位獨具睿智的繼承者和開拓者,在學校的辦學思想、師資聘任、課程設置、學制改革方面有卓識與作為。
朱校長是同盟會員,很有革命精神,堅決反對北洋軍閥。他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說:要革命,要報國,首先要把身體鍛煉好。他把中國的未來寄託在孫中山先生的身上,經常給學生講孫中山的故事,默化學生確立遠大的志向。
朱叔源校長承繼了楊公的精神,奠定了一所揚名大江南北的名校的基礎。
張嘉壽校長任職期為歷屆浦東中學校長之最(1940年—— 1960年),此時,正是浦東中學劫後慢慢重生的艱難時期,張嘉壽校長在特殊時期的艱難境遇下保護、延伸浦東中學的歷史。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變,上海陷落,浦東六里橋校舍及圖書館遭敵機炸毀,只留下了斯盛故居,學校遷校到杜美路復學。1940年校長王曼雲投敵,由張嘉壽接任校長,當時的社會背景、董事會的狀況時時脅迫著學校的生存,楊公毀家興辦的浦東中學幾近滅頂之災,楊公的心血幾近付之東流。
“張嘉壽校長的為人、境界及其對浦東中學作出的貢獻是值得後人記取的,他是秉承楊公遺志的好校長。”這是不少老教師對張校長的評價。
張嘉壽校長在困境之下,四處籌措資金,甚至動用自己有限的家資,極力安撫人心,照例按學校全盛時期的辦學思想、辦學模式全力實施。四十年代的教師、學生回憶,“張校長不分晝夜,忘我工作,苦苦支撐著浦東中學尚存的一方天地,”竭力地傳承著浦東中學的校脈。
解放後,張嘉壽校長四處奔走,讓學校遷回滿目瘡痍的浦東原址,後張校長又是四處奔波,1958年,浦東中學恢復高中招生,沒有張校長的嘔心瀝血,浦東中學不知道還會不會依然在浦東的土地上秉承楊公的心志。
張嘉壽校長儉樸、正直、謙和、頂真,他獻身學校,別無他求的品行,是楊公精神的承繼。
二十三任校長陶德林與浦東中學結緣半個世紀,他少年時在這裡求學,青年、中年直至老年他的足跡和心血遍布他幾乎視之為家的老校裡。
陶校長說:“當我面壁沉思,浮雲般的往事,恍忽隱現,一種難以名狀的複雜情感流露心頭——是學子虔誠的期盼,抑或為師難圓的夢願?是為母校曾經的輝煌而榮耀,還是因母校歷經滄桑,雄起維艱而惆悵?似乎都有。誠然,揣著一顆平常之心審視命運多舛的母校,在頌其榮光,歎其庸淡,哀其沉默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其豐澤——那悠遠綿長的厚重史頁所透示的訓迪和感召。”
為了無愧楊公的遺願,為了百年相傳的勤樸精神的延續,為了浦東中學再創輝煌,陶校長勉力而為,四處奔走,退休之後,依然難捨這份情緣,繼續為母校操勞。
吳原校長說, “在一生福祉民眾、謀求公益的楊公身上,閃耀著大公無私的人格光輝,為後人樹立了一尊樸實無華的精神豐碑”,“作為第二十五任校長,既
肩負著承前繼後、薪火相傳的使命,吳校長幾乎每天都要巡視校園,聽學子早讀課琅琅的讀書聲,看學子晚修課埋頭修研的勤奮狀,幾乎聽遍教師的家常課,親臨一線指導,緊緊抓住“創建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歷史機遇,以不負楊公高義,不負百年老校的拳拳重托。

思考:“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感悟浦東中學校長的言行,談談你對為官從政使命感的認識。

大批學子秉承校訓,立志成才
聆聽楊公面臨教導,只有19071908級的學子享此榮幸,而楊公無聲的教誨,是浦東中學千千萬萬學子一生閱之不盡、享用無窮的寶貴財富。
很多年邁的校友走過坎坷的一生,不無感慨:“歲月愈久,對楊公的思念愈深切;世態炎涼,對楊公立下的勤樸校訓愈徹悟。”
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昌照,1912年考入浦東中學,禮堂上高懸的“勤、樸”二字,牢牢刻在他的心裡,他說:“中學的環境、風氣、訓練對於一個人德智體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
一十年代的校友王艮仲深情地說:“我深切懷念著母校浦東中學,因為我在那裡受到的教育影響了我的一生。首先,我進入母校適值五四運動興起,我在母校同學的幫助下第一次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並從某些同學手裡第一次閱讀到蘇聯共產黨的書刊,使我在政治鬥爭上受到了啟蒙教育。第二,我踏入母校的第一天,即在校園裡看到,巍巍峙立著母校創始人楊斯盛先生的銅像。楊斯盛毀家興學的精神影響著我一生立身處世之道。第三,母校禮堂里高懸著勤、樸二字校訓,至今在我腦門裡閃閃發光,我將終生奉為守則。我有一句話願與同學共勉:發揚母校楊斯盛毀家興學的高尚精神,和母校勤、樸的優良傳統。
二十年代校友羅爾綱言辭懇切地說:”浦東中學給我的教育,並不只是使我考上了大學,'勤、樸'的校訓也教育了我”,“浦東中學選擇六里作為校址,地處農村,以勤樸為校訓。同學們勤奮好學,樸實無華,就是星期天也同樣用功,除了買書籍、衣服,是不去上海市區的。學校好多年就養成了一種好學風。這不但在十里洋場的上海是十分獨特,就是在我所見的學校來說也是少有的。我們休息,只有每天午飯後沿村散步,享受江南農村無邊美好的春色,作為一天苦讀的調節。”“浦東中學奪我的教育,好似春暉一樣撫育了我,我這一株受撫育的小草,永遠銘感著母校的恩情。”
二十年代校友王淦昌說:從農村走入浦東中學,如同進了天堂,一個知識的天堂。四年中他學完了中學課程,成績優秀,尤其是打下了數學和英語兩門課的堅實基礎。他身處繁華都市的邊緣,卻絲毫沒有感染洋場惡少的陋習,始終保持著樸素、勤勉的愛國學生的本色。
二十年代校友工程師伍錦章回憶:“母校學風正派,純真靜潔,勤謹樸實,立誌圖強,屹立上海繁華之地,卻不沾半點繁華之味,真是出污泥而不染,學習氣氛非常濃厚,莘莘學子大都專心致志,勤謹學習,讀書研究,常在深夜有挑燈夜讀者ABC之聲。
三十年代校友工程師劉漢偉說:聽人說浦東中學校址已另作別用,我聞此言如雷轟頂!我想,我的曾經培育了許多人才的母校,曾做過很大貢獻於祖國的母校就此淹沒無聞,不存在於世間,真想大哭一場。
三十年代校友工程師葉湘說:離開母校已五十五載,至今不忘的是當時不但校風純樸,老師循循善誘,同學學習努力,學校教學設備也比較好“。
三十年代校友,李宗仁的侄子李嘉球在1987年回浦東中學,進校門第一件事,“我要先去看看楊公。”到了楊公銅像前,他虔誠地向楊公三鞠躬。離校時,又提出“我要和楊公告別。”他楊公銅像前,再一次三鞠躬禮,神態凝重。
四十年代校友工程師邊肇慶說:在校期間,聽到楊斯盛先生毀家興學的歷史經過,我和一些同學曾去浦東六里橋舊址參觀學習。我今天的成長,也要感謝母校各位教師對我的精心培育。
五十年代校友教授沈懋如說:中學時代給人的一生有深遠的影響。各位老師均有真才實學,治學嚴謹。
六十年代校友徐寶法,回母校任教,和母校相伴了四十多年,他深情回憶:“六十年代初,生活條件十分惡劣,但老師都基本住宿在學校簡陋的宿舍裡,常常通宵達旦地工作著”“教育教學工作中,他們的奉獻和敬業精神永遠值得我們的學習和尊敬。
七十年代校友哈佛大學博士生孟小犁的一段話代表了很多浦重任的心聲:請代我向母校培育下一代的老師,在各行各業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我的前輩、同輩校友們表示深切的敬意。
校主的感召,校訓的滋育使浦東中學英才輩出。浦東中學的校友遍及海內外,老校友中大部分是自然科學領域專家,兩彈一星十大元勳王淦昌、陳芳允,物理學家施士元,會計學泰斗潘序倫,院士夏堅白、趙宗澳、周明鎮、董申保、龔惠興等,踐行了楊公實業救國的心願。也有不少政治家和社會學家,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張聞天,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昌照,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羅爾綱,著名作家馬識途、葉君健,著名教育家董純才,傑出的銀行家莊世平,著名詩人卞之琳,著名導演謝晉等,現代史上知名人士蔣經國、蔣緯國也曾就讀於浦東中學。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校友太多了,遙望已桃李滿天下的浦中,楊工應感欣慰。
不少的校友不僅成就傑出,人格品質也感染了周圍的人,彷彿從楊公身邊停駐,經勤樸校訓滋育,走出去就是堂堂正正的人傑。現擷取浩瀚大海中的幾朵浪花告慰校主,以餐後輩。
1967 年,“文革”邪火愈演愈烈,我國著名的近代歷史學者,人稱“布衣大師”的羅爾綱先生遭到了首當其衝的嚴酷批判,全面否定羅老用大半輩子的心血鑄就的《太平天國史》研究成果。在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中,羅老的身心遭到嚴重的摧殘。這位廣西貴縣山村跋涉千里,隻身來浦東中學求學的貧寒學子,把楊公的品格和勤樸校訓灌注到了血脈之中,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錚錚鐵骨,浩然之氣,無以摧之。他的同事們評價羅老:“一代學者,多遭磨難,可一生講真話,認真理,真倔!”
王艮仲先生,在母校百年校慶時,以105歲的高齡,親自到校慶現場賀母校的百歲壽辰,讓後輩感動。他一生正直、仗義、謙和,為中央領導人和詩人所敬重,他的諸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正義之舉,在他看來都是小事。可在別人的口中他公益民眾、見義勇為的感人事蹟,是一段又一段。抗日戰爭時期他受國民黨委派,在淪陷區從事對敵鬥爭的工作。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發動內戰,王艮仲創辦的《中國建設》雜誌 ​​編輯部以共產黨為核心,引導群眾從反對內戰到支持解放戰爭,成為一支堅強的宣傳力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解放戰爭時期,王艮中憑著國民黨要人陳果夫、李濟深等人的交情及當年立法委員的身份,周旋於國民黨各部門之間,掩護進步人士和共產黨人脫險,還經常幫助有志青年完成學業,走上革命道路,為黨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是楊公精神的一脈相承。
王淦昌先生和母校同齡,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他以連跳兩級的學歷提前畢業,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後投身中國核物理學的研究。他對中國核物理事業所作的貢獻足以讓他置身於榮譽的海洋中,可伴隨他一生最多的是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羅布泊那馬革裹屍的古戰場,蓬斷草枯、凜若晨霜、鳥飛不下、售挺亡群的沙漠、戈壁。“鬧革命”的時代,他為了核試驗的正常進行,在食堂停工,工作人員即將斷炊的情況下,他掏出自己的工資請人做飯,積極協調各方面的關係,以保證研究不至於停滯。品優德厚,無私無畏,王淦昌老先生把楊公的精神演繹的讓人感動。
    著名的革命詩人殷夫,1926年進入浦東中學後,積極參加黨所領導的革命活動,以他的實際行動來發揚校風。他的詩作流露出對祖國的摯愛,對真理的熱烈追求,對名利的極度輕視。在《別了,哥哥》一詩中,他寫道:“在你的一方喲,哥哥/有的是安逸,功業和明皓/是統治者們榮賞的爵祿/或是薄紙糊成的高帽/但你的弟弟現在飢渴/飢渴的是永久的真理/不要榮譽,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國進禮。”殷夫為浦東中學勤樸校風的發展抹上了光輝的一筆。
影壇泰斗,編導界幾十年的不倒翁謝晉勇他嚴謹、勤奮、執著的幾十年的從教生涯,給浦東中學校風的發展添上了靚麗的一筆。他事必躬親,身體力行,七十多歲毅然爬上高高的攝影平台,八十多歲還在編導第一線奔波,勤奮執著的精神讓他永葆藝術青春,直到生命之火燃盡。他一生編導的主旨是決不為自己揚名而拍攝有損祖國形象的影片​​,真誠質樸的的赤子之心天地可鑑。
太多了,這樣的校友太多了,學子們受益於楊公的精神熏陶,受益於校風的鞭策化育,同時也為浦中的校風增添了深沉厚重的精神內涵,讓楊公的精神發揚光大。

思考:不遠的將來,你也是浦東中學的校友,今天你為浦東中學驕傲,明天你將是浦東中學的驕傲,結合老校友的言行,暢想一下,你的未來會用什麼樣的成就給校主帶驕傲?

歷任教工風雨兼程,勤勉播耘
浦東中學這片土地,澆注著校主楊公的大半生的心血,凝聚著楊公百年不變的關注,來此工作,在此任教,有光榮,也有使命。
建校之初,名人學者慕楊公毀家興學之壯舉,來浦東中學任教,全心為學子導引。
據老校友回憶:
“幾位老師如周培、沈履、崔雁冰、顧寶珊……對同學們諄諄教誨的印象,似乎仍在我的腦海中徘徊。”
                                        ——二十年代校友王淦昌
“擔任我們的數理化的都是很有名的老師,後來他們有些都升任大學教授。”
                                        ——二十年代校友譚維岳
“當時教數學的王季梅老師,是上海有名的數學老師,他教得好,他授課時室外也擠了人旁聽,學生對他十分尊敬,我對這位老師終生難忘。浦中其他課程的教師也多是名人,教得好。如教國文的先後有名詩人汪靜之和章鐵民,教得都較出色。”
                                        ——三十年代校友王桂林
一九三七年,浦東中學被轟炸後,校董王曼雲叛國投敵,其餘的校董除了做漢奸外,都逃離上海,實際校務靠張嘉壽校長和教師共同維持,教職員工勉力而為,用僅僅夠維持生計的收入,和學校共渡難關。教育教學工作絲毫不鬆懈,依然按照學校盛事的狀態,嚴謹執教,效果顯著。
建國初期,學校在六里橋原址復校,遭遇滅頂之災後的老校適逢新生,據老教工鄧遠林回憶,那時學校周圍都是農田,交通不便,大部分教工在學校住宿,每週回家一次。學校的教工有股狂熱勁,大家要使浦東中學翻身,正憋足了勁趕“高橋”、“陸行”。教師自覺加班,夜裡備課,研究教材,批改作業,每個辦公室裡都是燈火通明,校長怕大家累壞了身體,到晚上十點鐘到辦公室巡視,勸教師時間不早了,早點休息明天再幹。振興浦中成為教師拼命工作的強大動力。
可惜“文革”破滅了浦中教師的振興夢。
1976 年,浦中的厄運再一次成為過去,浦東中學的教師又全身心投入到回報校主,振興浦中,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漫長征途中。
新世紀,已屆百歲的浦中老校,在一屆屆教工的努力之下,又迎來了一個重振輝煌的歷史機遇,教職員工人心思奮,熱血沸騰,全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1908年,上海市專家來學校檢查工作,探訪教師時,問教職工待遇問題,教師們都說:浦東中學的教師不大關心待遇問題,更關心的是這所老校的振興。市裡的專家為此深為感動。
下面摘錄一些歷屆教職員工發自肺腑的感言:
——在退休之前在浦東中學任職,對浦中懷有誠摯的感情,迄今仍與學校保持聯繫。在浦中我受到的教育是十分深切的。在協助整理校史和接待、訪問的工作中,也是感受良多。情系浦中,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浦中的凝聚力。我們相信經歷坎坷而今又重新煥發青春的歷史名校,一定能在新世紀為祖國培育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悠悠歲月,轉眼間37年就匆匆在這塊英雄輩出的大地上飄過,由當年的熱血青年到現在的花甲之士,我從未離開過楊公創建的浦東中學,她的興衰與我的人生之路緊緊相連,他賦予了我崇高的使命和責任。如果有來生,浦中,我約定你,續寫今生我對你的緣分和戀情。
——我終於理出了那條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勤樸”清渠,覓到了源頭,這就是浦東中學的創始人楊公斯盛。楊公是一面勤樸、無私的人生大旗,楊公是浦中的精神像徵,是千萬學子立德、做人的典範。
——浦東中學的“勤樸”校訓滋育了我,使我懂得了做人要勤奮、樸實的道理;浦東中學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影響著我,使我以在浦東中學學習、工作而自豪。
——楊斯盛毀家興學,捐出的何止是20萬兩白銀,而且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這種能量的效應能穿越心靈,輻射時空。咀嚼校訓“勤樸”兩字,讓師生們感到:學業固重,做人更先。
——校訓“勤樸”不僅是對學生的督促,更是對教師的鞭策,教師應該率先做到“勤樸”。
——浦中的過去曾經輝煌,浦中的現在難言輝煌,浦中的將來一定能輝煌。以我之崇敬,悲哀與期盼,以及對浦中的一片摯愛,一份責任,心祭楊公。
千言萬語化為踏踏實實的行為,不負楊公,承繼校訓,風雨兼程,勤勉耕耘。

思考:你的身邊一定有“感動浦中”的教工,寫一封信給楊公,訴說對楊公、對“感動浦中”的教工的感恩。

為國為民,胸懷天下,勤樸敦厚,扶危幫困,嫉惡如仇,俠義之風永流傳
黃炎培先生說,楊公斯盛,“以艱難勞苦為生涯”,“與人約,不失時,從善如流,嫉惡如仇”,“熱情”,“高義”,“臨死沒有一言及私”,“蓋觀其建築,渾樸而堅久,可想見其為人矣”。對於斯盛先生,黃炎培說:“不敢文,以不待文也”。
楊公的一生為國為民,胸懷天下,勤樸敦厚,扶危幫困,嫉惡如仇,他的俠義之風在浦東中學的土地上綿綿相傳。
以天下為已任,嫉惡如仇,歷來是浦中師生的傳統。
1919 年,“五四”運動爆發,浦東中學的學生為支持北京的愛國學生運動,罷課兩週,學生三百餘人,參加示威遊行,高喊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1925 年,五卅慘案發生後,浦中全體學生到南京路遊行示威遊行,抗議暴行。1926年,在校園內建立五卅國恥紀念杯,永誌紀念。
1931 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前站中國東三省,全體師生群情激昂,數百學生,參加赴南京請願行列。當時,好成立了“抗日救國會”,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1935 年一二九學生運動發生,浦東中學學生冒著大雨繞道大西路(今南京西路),支援復旦大學學生請願,要求國民黨抗日救亡。
1937 年八一三事變,上海陷落,校長王曼雲叛國投敵,浦​​東中學的學生開展了倒姦學潮,不允許楊公的血誠被奸人玷污。
1947 12月,全校學生參加上海“救飢救寒”運動。
1976 年,周恩來總理逝世,學校師生衝破“四人幫”不准開追悼會的禁令,舉行追悼大會,全校學生還在六里橋附近遊行致哀。
……
一個接著一個的校友,甚至用年輕的生命救國救民於危難之中,這是楊公舍家為國,舍生忘死的人生境界的一脈相承。
“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歷史的車輪從不因為我們有萬分充足的理由而停止它匆匆前行的腳步,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正奮斗在浦東中學這片熱土上的楊公後輩們,“承先賢遺澤重振雄風當己任,為後學奠基續寫新篇應天心”,在校主的感召下,在校訓的滋育下,為重振浦東中學的輝煌勤勉耕耘吧!

思考:“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從楊公的身上,從被感召的楊公後輩的身上,談談你對俠骨柔情的男子漢的欽敬。

用無才禿筆,走近楊公坦蕩高義的人格與浩瀚寬廣的境界,實感力不從心,在此只是奉獻一份後輩高山仰止的虔敬吧!表達一份後輩振興浦中的拳拳心願!
故居內外,楊公親自選定而種下的四株梅樹,一百多年了,是與老校榮辱與共、肝膽相照的君子與衛士。嚴寒時光,古枝奇崛,滿樹燦星,幽香四溢。楊公的精神風骨,浦中的歷史底蘊,都化進老梅的筋骨裡,永遠熏陶著浦東中學的後來者。





                             參考書籍:
                             《勤樸,我心中的太陽》
                             《在歷史名校裡學習與工作》
                             《勤樸》
                             《上海市浦東中學建校八十週年紀念刊》
                             《上海市浦東中學建校100週年紀念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