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關於《法句經》維祇難與竺將炎合譯--黃武三年(224)( 胡適),象




補充

關於《經》 的補充:

胡適《白話文學史(1921)有相關節目, 頁115-17
三世紀的譯經--維祇難論譯經方
維祇難竺將炎的《經》黃武三年(224)
胡適選
教學品》3多聞品3慈仁品1;《言語品》1;《明哲品》3;《羅漢品》1;《利養品》1

經》乃是眾經的要義,是古代沙門從眾經選出四的偈,分類編簒起來的。因為其中偈語本是眾經的精華,故譯出之後仍見精采,雖不加雕飾,而自成文學。

黑體字表示其中各有一 選入胡適自編的每日一詩.” (《胡適選注的詩選‧山歌‧民歌‧云謠》台北:  遠流,1986 ,頁184)


事日為明故  事父為恩故  事君以力故  聞故事道人

多聞品第三       十有九章
 
多聞品者 亦勸聞學 積聞成聖 自致正覺
-----


假令盡壽命 勤事天下人 象馬以祠天 不如行一慈

慈仁品第七             十有八章
慈仁品者 是謂大仁 聖人所履 德普無量



 象馬
1. 象和馬,後常指騎乘。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序》:“王侯貴臣,棄
馬如脫屣;庶士豪家,捨資財若遺跡。”一說指財富。見 範祥雍 校注。南朝梁僧祐《釋迦譜》卷一:“即以金銀雜寶,像馬車乘及以村邑,而用供給此婆羅門。” 北周庾信《陝州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 “加以馬無恡,衣裘是捨。春園柳路,變入禪林;蠶月桑津,迴成定水。” 唐劉禹錫《送僧仲剬東遊兼寄呈靈澈上人》詩: “前時學得經論成,奔馳馬開禪扃。”2. 指海象與海馬。章炳麟《訄書·原變》:“鼠遊於火,忍熱甚也;海有馬,噓吸善也。”

 
假令 jiǎlìng(1) [if]∶假設,如果假令有取。 ——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2) [acting county magistrate]∶臨時代理縣令--------------------------1. 假如;即使。 《史記·管晏列傳贊》:“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晉書·蔡謨傳》:“假令不能者為之,其將濟乎,將不濟也?” 唐李白《上李邕》詩:“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搊卻滄溟水。”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錢東麓》:“曩時年壯氣盛,精力足副,假令今日為之,恐不復能如昔時矣。” 章炳麟《五無篇》:“假令政權墮盡,則犬馬異類。”2. 謂暫時代理縣令。唐柳宗元《送薛存義之任序》:“ 存義假令零陵二年矣。”





法句經(二卷)    尊者法救撰
法句經卷上                尊者法救                            吳‧天竺沙門維祗難等譯
          
 法句經卷上
法句經序
曇鉢偈者,眾經之要義,曇之言法,鉢者句也。而法句經別有數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結語,猶詩頌也,是佛見事而作,非一時言,各有本末布 在諸經。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傷天下,出興于世,開顯道義,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經,總括其要,別為數部,四部阿含,佛去世後阿難所傳,卷無大小,皆稱聞 如是,處佛所在,究暢其說。是後五部沙門,各自鈔眾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為品,於十二部經靡不斟酌,無所適名,故曰法句。
諸經為法言,法句者由法言也,近世葛氏傳七百偈,偈義致深,譯人出之,頗使其渾。惟佛難值,其文難聞,又諸佛興,皆在天竺,天竺言語與漢異音,云其書為天 書,語為天語,名物不同,傳實不易。唯昔藍調安候世高,都尉佛調,譯梵為秦,實得其體。斯已難繼,後之傳者雖不能密,猶常貴其寶,粗得大趣。始者維祗難, 出自天竺,以黃武三年來適武昌,僕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將焰為譯,將焰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或得梵語,或以義出音,迎質真樸,初謙其為辭 不雅,維祗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坐中咸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書不盡言,言 不盡意;明聖人意深邃無極,今傳梵義實宜經達。是以自偈受譯人口,因修本旨,不加文飾,譯所不解則闕不傳,故有脫失多不出者。然此雖辭朴而旨深,文約而義 博,事鈎眾經章有本,句有義說。
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叙,此乃始進者之洪漸,深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啟矇辯惑,誘人自立,學之功微而所苞者廣,寔可謂妙要也哉。昔傳此時,有 所不解,會將炎來,更從諮問,受此偈輩,復得十三品,並校往古,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補益,共廣問焉。
法句經卷下                  尊者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法句經卷下

-----
《禪:答胡適博士》(鈴木大拙) 引下

他的教訓是:禪那與般若為一(定慧一 體);何處有禪那,何處就有般若,何處有般若,何處就有禪那;它們是不可分的*(1)
*參看The Dhammapada(經》)三七二行。

---《印度佛教漢文資料選編》( 湯用彤)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p.21
《法句經》第三十七

生死品    十有八章
生死品者 說諸人魂 靈亡神在 隨行轉生
命如菓待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恩愛  可婬入胎影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  精神無形法  假令死復生  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  從癡愛久長  自此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身四大為色  識四陰曰名  其情十八種  所緣起十二
神止凡九處  生死不斷滅  世間愚不聞  蔽闇無天眼
自塗以三垢  無目意妄見  謂死如生時  或謂死斷滅
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默到  所往如響應
欲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神以身為名  如火隨形字  著燭為燭火  隨炭草糞薪
心法起則起  法滅而則滅  興衰如雨雹  轉轉不自識
識神走五道  無一處不更  捨身復受身  如輪轉著地
如人一身居  去其故室中  神以形為盧  形壞神不亡
精神居形軀  猶雀藏器中  器破雀飛去  身壞神逝生
性癡淨常想  樂身想癡想  嫌望非上要  佛說是不明
一本二展轉  三垢五彌廣  諸海十二事  淵銷越度歡
三事斷絶時  知身無所直  命氣煴煖識  捨身而轉逝
當其死臥地  猶草無所知  觀其狀如是  但幻而愚貪

---
參考 Dhammapada 法句經《佛教聖典》The Teaching of Buddha 和漢對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