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崔述(1740年-1816年)《科學的古史學家崔述》


「世之論者皆謂經濟所以顯名於當時,著述所以傳名於後世。人惟胸有所見,茹之而不能茹,故不得已假紙筆以抒之..... 」崔述 (1740-1816)


史地一家。以前讀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因為沒對地圖讀,所以幾乎讀不懂相對的眾多地名。胡適的《科學的古史學家崔述》這本年譜 (又名胡適趙貞信:《崔述的年譜》),在譜主五十歲1789年有附圖說明防治水災時河北和河南的小地方相對圖示,對讀者如我的幫助就大。

胡適稱崔述為「二千年來的一個了不得的疑古大家」[3],給顧頡剛的信中盛讚崔氏「《考信錄》在清代要算一大奇書,……古今來沒有第二個人比他的大膽和辣手了。」。


感謝錦坤兄指出崔述(1740年-1816年)《科學的古史學家崔述》一錯字
翻翻此書 前半是胡適在1923年寫成的  書中寫1931年洪業先生從燕京大學圖書館找出資料
而洪業1931年寫 《崔東壁書版本表》 pp.11-6《跋崔東壁知非集》pp.17-21
 兩文收入 《洪業論學集 》北京: 中華 1981/2005  也提到為寫年譜者方便…..


崔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崔述(1740年-1816年),字武承,號東壁,直隸大名府魏縣(今河北)人。
崔元森治經學,宗程朱,鄉試不第。崔述生於乾隆五年(1740年庚申,母李氏以《大學》、《中庸》授之,十四歲時,已泛覽群書。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舉人,專心撰寫《考信錄》。翌年與成氏成婚,又一年返魏縣,設館授徒。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赴京會試不第,訪孔廣森。乾隆三十九年著《救荒策》。嘉慶元年(1796年)被任命為福建羅源縣知縣,有廉聲。嘉慶六年,老病乞休,以著述自娛。
崔述疑古辨偽,指責當世漢學家「但以為漢儒近古,其言必有所傳,非妄撰者」,又斥其「但據後人之訓詁,遂不復考前人之記載。」[1]卒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二月丙子,臨終前將自己的書裝為九函,並留下遺囑。生平著書三十四種,包括《考古提要》、《夏考信錄》、《商考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孟子事實錄》等,凡八十八卷,門人陳履和匯刻為《崔東壁遺書》。1903年4月,那珂通世校點出版崔述的《崔東壁遺書》[2]。其妻成氏有詩稿《二餘集》。

目錄

評價

崔述之學始終無法進入清代學術的主流。清代編輯的《皇清經解》和《皇清經解續編》均將崔述的《考信錄》摒斥在外,張澍則斥責崔述「陋儒無識」。清朝重視崔述學說的只有張維屏一人。《清史稿》 稱:「其著書大旨,謂不以傳注雜於經,不以諸子百家雜於傳注。以經為主,傳注之合於經者著之,不合者辨之。異說不經之言,則辟其謬而削之。述之為學,考據 詳明如漢儒,而未嘗墨守舊說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嘗空談虛理而不核乎事之實。然勇於自信,任意軒輊者亦多。」
胡適稱崔述為「二千年來的一個了不得的疑古大家」[3],給顧頡剛的信中盛讚崔氏「《考信錄》在清代要算一大奇書,……古今來沒有第二個人比他的大膽和辣手了。」[4]錢穆在《崔東壁遺書序》中所說:「東壁之學傳矣而不廣,存矣而不著,浮沉淹沒於收海之底者又百年,乃迄今始大顯。」

注釋

  1. ^ 《考古續說》,上書第446頁
  2. ^ 三宅米吉《文學博士那珂通世君傳》記載,那珂通世從漢學家狩野直喜那裡得到《崔東壁遺書》,給以高度評價。那珂通世將全書校訂標點,1903年由日本史學會叢書出版。又撰寫《考信錄解題》一文,在日本《史學雜誌》發表。在日本的劉師培將這些訊息傳回中國,引起胡適錢玄同洪業等人的興趣。
  3. ^ 《玄同先生與適之先生書》,見《古史辨》第一冊,第59頁
  4. ^ 《自述古史觀書》,見《古史辨》第一冊,第22頁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