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張蔭麟集》



一九六○年三月二十七日【聯經版第九冊頁三二二二/油印本第二十二冊頁二○○~二○二】1960.3.27

先生今天對胡頌平說:「我昨夜一夜之間把五百多頁的[張蔭麟集]看了一遍,因為書內有許多事情我是知道的,所以看得很快。張蔭麟是廣東人。廣東是我們中國文化的邊區。凡是邊區地方都是守舊的。像梁廷柟、康有為、梁啟超,都是邊區守舊思想的反動,因為邊區先和外國文化溝通的關係。他是清華畢業的,很聰明,三十七歲就死了。集內的『尚書考』一篇,他的方法和我的[易林判歸崔篆]的方法一樣,算是全集中最好的一篇。還有一篇根據[資治通鑑續編長編]的材料寫的『沈括傳』,也寫得很好。此外好的文章很少。這個人可惜死得太早了!那種病,在他那個時代無法醫治,在現在是可得救的。」


先生看過的[張蔭麟集],上面都有紅色原子筆的批語。張蔭麟說他的譯文是受林琴南翻譯的影響,這話不確切,還是一些句子不通的。先生對他譯筆不通的地方,都畫上了紅槓。於是又對胡頌平說:「你們做文,先要把句子做通。像某君『天道循環之』的『之』字,無論如何是不通的。」先生又說:「張蔭麟以前的文章都發表於[學衡]上。[學衡]是吳宓這班人辦的,是一個反對我的刊物。我想把他的文章作一個發表時間先後的表來看,——大概他在清華時已經露頭角了。人是聰明的,他與他們那一班人相處,並沒有成熟。」胡頌平因問:「倘使他不入清華而入北大,能在先生旁邊作研究工作,那他一定會有特殊的成就。」先生說:「不,北大裏邊也有守舊派,就是入了北大,也不一定會跟我學。他是廣東人,或是出於守舊的家庭;如果他有好的師友,造就當然不同了。你不要以為北大全是新的,那時還有溫州學派,你知道嗎?陳介石、林損都是。他們舅甥兩人沒有什麼東西,值不得一擊的。後來還有馬序倫。馬序倫大概是陳介石的學生。」胡頌平又問:「傅斯年當初不是很守舊嗎?他旁聽了先生的課後,才丟了舊的來跟先生嗎?」先生笑著說:「是的,孟真是很守舊的。那時穿上大袍褂,拿著大葵扇的。」



......先生看過的《張蔭麟集》,上面都有紅色原子筆的批語。張蔭麟說他的譯文是受林琴南翻譯的影響,這話不確切,還有一些句子不通的。先生對他譯筆不通的地方,都畫上了紅槓。.....



1960330 (星期三)
胡頌平看見先生在翻張蔭麟的《中國史綱》......
先生又說:「張蔭麟的《中國史綱》,我預備看一遍。他寫上的時候,殷墟古物已經出土了,應該從商朝野寫起;所以他寫商朝文化之後,再寫夏朝以前的文化。夏朝以前的文化,不能不一提的。張蔭麟這個人很聰明,也很用功,也很怪。




  張蔭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蔭麟
張蔭麟(1905年11月-1942年10月24日),無字,號素痴——投稿時也多用作筆名[1]廣東東莞石龍人,歷史學家
1905年11月出生於東莞石龍鎮,幼時其母過世,父親嚴格教授國學。1922年畢業於廣東省立第二中學。張蔭麟十七歲時發表《老子生後孔子百餘年之說質疑》,指出梁啟超的考證錯誤[2],梁啟超稱之為「天才」。畢業於清華大學,1929年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在史丹福大學學哲學[3]。歷任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37年,受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之託,撰成《中國史綱》。錢穆評價張蔭麟:「天才英發,年力方富,又博通中西文哲諸科,學既博洽,而復關懷時事,不甘僅僅為記注考訂而已。」,陳寅恪譽他為「清華近年學生品學俱佳者中之第一人」[4]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張蔭麟隻身南下,應浙江大學所聘,在西天目山禪源寺為新生講中國通史課,不久輾轉南遷,返回東莞。1938年,赴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40年,浙江大學遷至貴州遵義,任浙江大學國史教授兼史地研究所史學組主任導師。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因腎炎病逝於遵義[5],病危時,猶誦莊子「秋水」篇。一生治學格言,是「為學貴自辟,莫依門戶側」[6]。著有《中國史綱》。[7]

參考資料

  1. ^ 吳晗. 記張蔭麟. 1946年12月13日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lsx/history/30.doc
  2. ^ 1923年9月,在《學衡》第二十一期
  3. ^ 張蔭麟在1933年給友人的書信中說:「國史為弟志業,年來治哲學,治社會學,無非為此種工作之預備。從哲學冀得超放之博觀與方法之自覺,從社會學冀明人事之理法」
  4. ^ 1933 年11月,陳寅恪致函傅斯年:「頃閱張君蔭麟函,言歸國後不欲教授哲學,而欲研究史學,弟以為如此則北大史學系能聘之最佳。張君為清華近年學生品學俱佳者 中之第一人,弟嘗謂庚子賠款之成績,或即在此一人之身也……北大史學系事,請兄轉達鄙意於胡(適)、陳(受頤)二先生,或即以此函轉呈,亦無不可也。」
  5. ^ 胡適曾 對胡頌平說:「我昨夜一夜之間把五百多頁的《張蔭麟集》看了一遍,因為書內有許多事情我是知道的,所以看得很快。張蔭麟是廣東人。廣東是我們中國文化的邊 區。凡是邊區地方都是守舊的。像梁廷柟、康有為,都是邊區守舊思想的反動,因為邊區先和外國文化溝通的關係。張蔭麟是清華畢業的,很聰明,37歲就死了。 集內的『尚書考』一篇,他的方法和我的『《易林》判歸崔篆』的方法一樣,算是全集中最好的一篇。還有一篇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的材料寫的『沈括傳』,也 寫得很好。此外好的文章很少。這個人可惜死得太早了!那種病,在他那個時代無法醫治,在現在是可得救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1960年3月27 日
  6. ^ 《致賀麟留美贈別詩》
  7. ^ 張蔭麟. 中國史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04. ISBN 7-5325-2674-7.

參考書目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國史綱》又名《東漢前中國史綱》是張蔭麟的作品,共十一章。
《中國史綱》是一本高中生編寫的通史教材,不重考證,也不引原文,是一本純白話文的中國通史,登載於天津《大公報·史地周刊》,內容始於商代。至抗日前夕只寫到到東漢建立。盧溝橋事變之後,張蔭麟因避難南下,5年後病逝於貴州遵義浙江大學,《中國史綱》未嘗再有新的內容,只是更新了序言部分。1948年正中書局先後再版。

目錄

  • 第一章 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
  •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 第三章 霸國與霸業
  • 第四章 孔子及其時世
  • 第五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 第六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 第七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 第八章 秦漢之際
  • 第九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 第十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 第十一章 改制與「革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