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周法高

胡適之先生與周法高先生的討論:

與周法高論所謂景宋寶佑本《五燈會元》的底本的信


他的交遊網絡的資料,可以參考他的書信集日記》或《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各冊的索引。以書信為例,我相信他和趙元任先生夫婦的通信,可能超過百封。不過胡趙是真正的老同學,信中所談的,除了有一次由楊聯陞串線,一起討論《論語》一些古字的意思 (這討論後來還因讀了周法高先生《中國語文研究》,其中引高本漢在1951年引過的: 人名後加字而讓周加入) 參考1956年7月20給趙元任的信和8月13給周法高的信)《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頁2540-2541)


---

這些都是近半世紀的東西了




中國留英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之分析
書名漢學論集
作者周法高
出版者精華印書館印, 1964/台北:正中 1965/1991 頁89-108


  作者將近一年多來在美國所寫的比較通俗一點的文字彙集起來,印成一本小書。因為其中大部分是討論「漢學」或和「漢學」有關的文字,所以叫做「漢學論 集」。所謂「漢學」,相當於英語的Sinology,在「何謂漢學」一文中已經有所闡發。作者因為在外無法做正常的研究工作,只有寫一點小文章來消遣,也 盡一點報導的責任。

漢學研究者應具備幾個特點:1.必需能利用新舊的資料。2.必需能利用科學的觀點和科學方法。3.漢學研究者除了通曉中文外,應能用另一種通行的語言自由閱讀。



這本書有楊聯陞先生的簡介日本漢學的兩封信

---

竺家寧〈向周法高教授請益問學〉

1990,10,向周法高教授請益問學,《國文天地》第65期,67-69,臺北.

本篇論文,作者藉由此次訪談,詳細記錄了周教授於語言學、文字學等方面的貢獻。

首先,作者詳敘周法高教授的生平及學經歷。再逐一介紹周教授對中國語法和聲韻學、文字學等方面的看法。

在紀錄周教授對中國語法的看法之前,作者先介紹周教授的重要著作—《中國古代語法》三大冊:《稱代編》、《造句編》、《構詞編》。然後提出周教授將古代的語法分為四期:殷周、列國、秦漢、魏晉南北朝來研究中國語法。並且詳列出周教授的語言學論文發表書目,以供後進查詢。

在 聲韻學上,作者將周教授於「重紐」問題上,前後期的看法作了分析比較:前期,周教授認為中古三等韻字放於三等位置的B類與放於四等位置的A類,兩類區別在 於主要元音上。到七十五年時,周教授則提出兩類的分別在聲母方面,與前期看法有異。作者並記錄了周教授目前的看法是:聲母有區別,部分字在韻母上也有區 別。

另外在《切韻》性質問題上,作者也由此次訪談中,表達了周教授的主張:《切韻》基本上仍應是隋、唐初的讀書音。

在文字學上,作者介紹了周教授歷年來發表多篇論文,並提出民國六十四年,周教授所著的《金文詁林》十六冊,於研究古文字上的重要性。

文末,作者更說明周教授非語言學上的傑出成就,並且進一步肯定周教授為當代之通儒。




姓  名:周法高( 1915 - 1994 )
學  歷: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畢(1941)
經  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41.11 - 1948.7 );副研究員( 1948.8 - 1953.7 );研究員( 1953.8 - 1964.6 ; 1978.1 - 1985.9 );通信研究員( 1986.1 - 1994.6.25 )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4.9 )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1964.8 - 1978.1 )

一、專書

  1. 金文零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34 , 1951 。
  2. 中國語文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955 。
  3. 周秦名字解詁彙釋,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958 。
  4. 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39 , 1959 。
  5. 顏氏家訓彙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41 , 1960 。
  6. 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編(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 39 , 1961 。
  7. 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39 , 1962 。
  8. 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附冊玄應一切經音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47 , 1962 。
  9. 中國語文論叢,臺北:正中書局, 1964 。
  10. 周秦名字解詁彙釋補編,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964 。
  11. 漢學論集,臺北:正中書局, 1964 。
  12. 論中國語言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66 。
  13. 說文通訓定聲目錄,臺北:周法高發行, 1973 。
  14. 上古音韻表,周法高撰,張日昇、林明潔合編,臺北:周法高發行, 1973 。
  15. 中國語言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5 。
  16. 柳如是事考,臺北:周法高發行, 1978 。
  17. 論中國語言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80 。
  18. 金文詁林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 之 77 , 1982 。
  19. 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84 。
  20. 錢牧齋吳梅村研究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 1995 。

二、編著

  1. 近代學人手跡,周法高編輯,臺北:文星書店, 1962 。
  2. 漢字古今音彙,周法高主編,張日昇等編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73 。
  3. 足本錢曾牧齋詩註,清‧錢謙益撰,清‧錢曾箋,周法高編,臺北:周法高發行, 1973 。
  4. 九家詩文集,周法高編,香港:周法高發行, 1974 。
  5. 金文詁林附冊索引,周法高、李孝定、張日昇編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75 。
  6. 金文詁林附錄,周法高、李孝定、張日昇編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77 。
  7. 三代吉金文存箸錄表,周法高主編,臺北:周法高發行, 1977 。
  8. 廣雅疏證引書索引,周法高主編,范國等編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78 。
  9. 金文詁林,周法高主編,張日昇等編纂,京都:中文出版社, 1981 。

三、論文

  1. 廣?重紐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3 ( 1948 ): 49-117 ;又《六同別錄》上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45 。
  2. 切?魚虞之音讀及其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3 ( 1948 ): 119-152 ;又《六同別錄》上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45 。
  3. 顏氏家訓金樓子「伐鼓」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3 ( 1948 ): 163-164 ;又《六同別錄》上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45 。
  4. 說平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3 ( 1948 ): 153-162 ;又《六同別錄》上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45 。
  5. 梵文 t d 的對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4 ( 1948 ): 249-255 ;又《六同別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46 。
  6. 古音中的三等?兼論古音的寫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9 ( 1948 ): 203-233 。
  7. 「論中國造紙術之原始」後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9 ( 1948 ): 499-500 。
  8. 玄應反切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0 ( 1948 ): 359-444 。
  9. 上古語法札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2 ( 1950 ): 171-207 。
  10. 中國語的詞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2 ( 1950 ): 303-322 。
  11. 三等韻重唇音反切上字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3 下( 1952 ): 385-407 。
  12. 中國語法札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4 ( 1953 ): 197-281 。
  13. 論古代漢語的音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5 ( 1954 ): 1-19 。
  14. 古代的稱數,《中央研究院院刊》 1 ( 1954 ): 129-212 。
  15. 古代的詢問代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6 ( 1955 ): 1-57 。
  16. 「所」字的性質,《中央研究院院刊》 3 ( 1956 ): 221-226 。
  17. 論「浮屠與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7 ( 1956 ): 197-203 。
  18. 古代被動式句法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8 上( 1956 ): 129-139 。
  19. 上古語末助詞「與」(歟)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9 上( 1957 ): 287-310 。
  20. 顏氏家訓彙注補遺,《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下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 1961 ,頁 857-897 。
  21. Reduplicatives in the Book of Odes,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34 下( 1963 ): 661-698 。
  22. 冬飲廬藏甲骨文字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37 下( 1967 ): 667-673 。
  23. Certain Dates of the Shang Period,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3(1961).
  24. Word-Classes in Classical Chinese,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inguists , 1963.
  25. Review of Dobson's Early Archaic Chines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4 (1963).
  26. On the Pating of a Lunar Eclipse in the Shang Period,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5 (1965).
  27. 讀柳如是別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53.2 ( 1982 ): 189-203 。
  28. On the Structure of Rime Tables in the Yun-Ching 韻鏡,《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54.1 ( 1983 ): 169-186 。
  29. □敖簋銘新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55.1( 1984 ): 23-32 。
  30. 武王克商的年代問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56.1(1985):5-41 。
  31. 論上古漢語中的繫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59.1(1988):89-113。
  32. 隋唐五代宋初重紐反切研究,《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 1989 ,頁 85-11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