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百年前媒體中的辛亥革命

今天讀德國之聲的"百年前德語媒體中的辛亥革命"
與胡適之先生的留學日記中所記的
有大段時差
可見在百年前
美國就是資訊大國啦....
***

新聞報導 | 2011.10.12
史海鉤沉:百年前德語媒體中的辛亥革命


在"故紙堆"裡找找,總有收穫
100年前,武昌一次偶然事件造成的兵變迅速引發連鎖反應,並最終導致了清帝國的垮台。儘管那個年代信息交通還很不便捷,但是遙遠東方的風雲變幻也驚動了歐洲,德國之聲在陳舊的媒體檔案中,搜尋到了當年的德語媒體對辛亥革命所進行的相關報導。


《科隆報》(Kölnische Zeitung)是當時最重要的德國報紙,同時也是目前可查的資料範圍內,最早對中國辛亥革命進行報導的德語媒體之一。該報1911年11月1日發表了其駐華記者10月14日從上海發來的題為《中國的武昌起義》的報導。文章一開篇就強調了那個年代,中國社會新舊交織的風雲變幻:

"大約一年前,我們就曾經指出,中國目前正在上演著一場大戲,在這個過程中,新舊中國之間的巨大鴻溝必須得到彌合。……當時我們認為,雖然整個中國民眾,包括在各個階層、各個地區,都存在著極大的不滿,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突發事件,使得各地零零星星的抗議動亂不能通過一個強大的領導力量整合成一場統一的起義運動的話,那麼滿清政府就還可以繼續維持下去,整個政權就不至於翻船。但是從現在的形勢來看,似乎這個強大的領導力量已經應運而生,這股力量擁有中國民眾的支持,將掀起一場反對滿清統治的全國性起義運動。"

胸懷理想的革命者

在介紹了武昌起義的大致經過和進展之後,《科隆報》接著介紹了這股在全國性革命浪潮中起著領軍作用的力量:

"這群革命者並不是一支統一的部隊,人們雖然把他們統稱為'革命黨',但是這個概念除了真正的革命黨之外(即後來的國民黨,編者註),還囊括了很多地下的革命組織。目前看來,革命黨人暫時還可稱得上是組織有序,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武裝力量。但是這又能持續多久呢?"

《新自由新聞報》是奧地利當今重要報紙《新聞報》的前身,1911年10月18日,該報也發表了一篇由一名"曾作為外交人士旅居中國多年的中國通"撰寫的文章,題為《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文章間接回答了上文提出的問題:

"在目前情況下,人們還難以相信起義隊伍有一個真正的組織,儘管他們聲勢浩大,高呼遠大宏圖,但這就是中國人的特色。如上所說,起義軍已經制定了一整套計劃,其中包括革命運動必須經歷的幾個階段,直到他們夢想中的共和國成立。看起來,這場革命的領袖已經認識到,中國目前的現狀對於實現他們的理想來說還不成熟。"

本文參照的就是這兩份老報紙的影印版本文參照的就是這兩份老報紙的影印版

革命之火何以迅速摧枯拉朽

儘管如此,為什麼這場革命能夠以風捲殘雲之勢,迅速地蔓延全國,撼動了搖搖欲墜的滿清統治呢? 《新自由新聞報》的這篇文章接著寫道: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整個帝國之內,已經積累了不少催生革命的因素,多種多樣的原因造成了極大的民怨民憤。一方面去年和今年兩年,嚴重的自然災害襲擊了幾個中原省份;另一方面那些維新改革帶來的負擔,不僅損害了老百姓的物質利益,也大大影響了他們的精神生活。……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在過去幾個月裡,從中國的媒體報導中竟然看不到哪怕一丁點兒即將革命的徵兆。假如排除一些不為我們所知的地方因素的話,可以看出在過去幾個月裡,距離京城遙遠的四川發生的、政府多次鎮壓未果的保路會起義,已經蔓延到華南省份廣東。那裡生活著很多思想進步的有識之士,那里長期以來反對滿清統治的暴動起義一直是頻繁發生,可以想像,革命的發展在那裡得到了有力的推動。假如我們分析的這一內在聯繫可以成立的話,那麼這場革命的威力就不可小覷。 "

摘譯:雨涵

責編:達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