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1950.1-.2讀朱子/《"朱子語類"的歷史》/ 鵝湖之會使用"官話"? (胡適)

《"朱子語類"的歷史》也錄在《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pp.2113-2122 (索引則未收錄)1950.1.8 紐約初稿
1959/1/8 台北南港改稿

我翻讀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的《"朱子語類》---有些不清楚處。


這本書的重要不待言,如多年前陳寅恪給他的"指示"。
胡適先生在"師範大學" (學院) 講傳記 時, 提出有人根據它, 做出《朱子年譜》。
 *****


胡適日記全集, 8 : 1940-1952
  1950112日 頁469
提出朱子用福建方言,而《朱子語類》容易懂。
 朱子則認為張橫渠的" 語類"不好懂。
 提出: 鵝湖之會使用"官話"?

*****
胡適日記全集, 8 : 1940-1952
  1950年25日 頁473
讀朱子作其父朱松的《行狀》,提出些問題和解釋。

1950.2.7 有《朱子論"尊君卑臣"》的筆記,《胡適手稿》或參考摘錄《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pp.2127-30 。


****

鵝湖之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鵝湖之會,是中國宋朝時的一場程朱理學心學之間的學術辯論,由呂祖謙主持。辯論方為:程朱派朱熹,對抗心學派的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地點在鵝湖山(今江西省鉛山縣),鄰近郡縣官吏學者百人列席觀會。雙方連三日激辯,陸九淵略佔上風,但最後未明定勝敗結果,陸朱兩方各自蕭然離去。

簡介

鵝湖山位於江西省北部上饒市鉛山縣。鵝湖山上建有鵝湖寺,鵝湖之會即在此舉行。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哲學理論分歧,使兩人的觀點「會歸於一」,於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
六月,由呂祖謙主辦,朱熹與陸九淵陸九齡等人參加,此一次「鵝湖之會」,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是一場中國哲學辯論,列席旁聽者有劉子澄趙景明潘叔度江西浙江福建官員學者百人以上。朱、陸雙方的朋友和門生弟子都參加了。
在這場大辯論中,雙方「相與講其所聞之學」,朱熹側重「道問學」,他認為治學的方法,最好是居敬和窮理,二者相互把持運用。
陸九淵陸九齡側重「尊德學」,力主發人之本心。陸九淵從「心即理」出發,提出「之前有何書可讀」,認為只要「明心見性」即可,所謂「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致使「朱熹不慊」,朱熹強調「格物致知」,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極。
雙方爭議了三天,辯論非常熱烈。陸九淵逼問朱熹「堯舜之前有何書可讀?」,認為明心見性,何必死讀書,陸九淵兄弟略佔上風。但誰也不能說服誰。最後未曾明定結果,也談不到消除歧見。
象山門下朱亨道有一段記載:「鵝湖講道,誠當今盛事。伯恭蓋慮朱、陸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於一,而定所適從……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1]。會後,張栻寫信給朱熹問到:「陸子壽兄弟如何,肯相聽否?」[2],朱熹回書說:「子壽兄弟氣象甚好,其病卻是盡廢講學而專務踐履,卻於踐履之中要人提撕省察,悟得本心,此為病之大者。要其操持謹質,表裏不二,實有過人者。惜乎其自信太過,規模窄狹,不復取人之善,將流於異學而不自知耳。」[3]後來朱熹給呂祖謙的信中說道,鵝湖之會以後,「吾痛不得自鵝湖,遂入懷玉,深山靜坐數月」。四年之後,又爆發了「皇極之辨」。
思想家黃宗羲評價「鵝湖之會」說:「(朱陸)二先生同植綱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見終於不合,亦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4]其子黃百家也說:「二先生之立教不同,然如詔入室者,雖東西異戶,及至室中,則一也。」
後代的理學家為紀念朱、陸二方的辯論,便建立「鵝湖書院」。後人為紀念鵝湖之會,於此立四賢堂,設有呂祖謙朱熹陸九淵陸九齡等四個牌位,又有一個題著「頓漸同歸」字樣的匾額
後來的辛棄疾陳亮也有過「鵝湖之會」。

注釋

  1. ^ 《陸九淵集》卷三六《年譜》
  2. ^ 《答朱元晦》,《張栻全集》卷二十二
  3. ^ 《答張敬夫》,《朱熹文集》卷三十一
  4. ^ 《宋元學案·象山學案》

1 則留言:

  1. 好像是蔣介石在軍中及各級學校大大宣揚「他」知行合一的陽明學時,胡適正默默地作他的《朱子語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