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梅蘭芳、梅葆玖

BBC 中文網(繁體)

21分鐘
「作爲中華文化的一大載體,京劇的歷史本身就是社會史、藝術史的一部分」——梅葆玖


梅葆玖(左)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為父親銅像揭幕(2007年)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梅葆玖(左)是梅蘭芳(右)唯一承繼演藝衣缽的子女。
被認定為梅派京劇傳承者的中國知名藝術家,京劇泰斗梅蘭芳幼子梅葆玖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
梅葆玖生前是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並兼任中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北京京劇院發表訃告,證實梅葆玖於星期一(4月25日)11:00(格林尼治標凖時間03:00)因支氣管痙攣去世。
梅葆玖祖籍江蘇泰州,是梅蘭芳的第九名子女,1934年3月29日於上海出生,代表作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洛神》和《西施》等,門下弟子數十人。
港澳媒體紛紛指出,梅葆玖今年最後一次出席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繼續圍繞傳承傳統文化提案,倡導向青少年推廣練毛筆字、學習繁體字和京劇。
《新京報》網站快訊引述北京市京劇院的一位工作人員說,梅葆玖沒有留下什麼遺言和心願,「好好地突然走了」。
綜合北京媒體報道,梅葆玖3月29日慶祝82歲壽辰,並曾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主持京劇講座,翌日外出到王府井午膳期間突然暈倒,呼吸驟停,送北京協和醫院搶救,一直昏迷至今。臥病期間,中國各地弟子紛紛湧至北京探視。
上海澎湃新聞報道,西醫數天前表示梅葆玖情況不樂觀,家屬開始採用中醫治療,但到星期天出現血壓不穩和肺部感染症狀,最終延至星期一不治。

子承父業

梅葆玖10歲開始學藝,13歲正式登台,18歲開始和父親梅蘭芳同台演出,是梅蘭芳一眾子女當中唯一從演者。北京京劇院在訃告中稱呼梅葆玖為「京劇梅派掌門人」和京劇「代表性傳承人」。
梅葆玖辭世前除了領導梅蘭芳京劇團外,還擔任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導師,主持以父親命名的藝術基金。他也被評為中國一級演員。
不過,中國多家媒體指出,梅葆玖實際上自小醉心研究機械,甚至能自己組裝收音機,更是父親劇團的音響專家。
中國多家網站在確認梅葆玖死訊之後紛紛轉載了上海《新民周刊》2011年的一篇專訪,當中提到梅葆玖曾經長期鑽研錄音技術,還為梅蘭芳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演出實況資料。
《新京報》指出,文化大革命中,梅葆玖受到牽連,轉到舞工隊從事幕後雜務,其中包括看管音響。他的調音技術由此練就。
梅葆玖還癡迷自行車、摩托、汽車、飛機等。據報道,由於梅蘭芳夫婦禁止,梅葆玖直到父母辭世後,將近50之齡才考駕照,但考取後一直開車至75歲,文革結束後不久甚至曾一邊演戲,一邊幫忙開卡車運蔬菜。
他還向媒體透露曾試駕私人飛機,又遺憾沒曾有機會駕駛波音747噴射機,但報道沒有說明他有否考獲飛行員執照。
《新民周刊》的報道說,除了開好車、吃牛排、聽音樂,梅葆玖還喜歡養狗,他的愛犬是純種歐洲貴族,吃的蛋糕必須是來自上海老牌中英合資餅店紅寶石。
但梅葆玖實際上注重養生。《成都商報》指出,他不抽煙,不喝酒,不熬夜,但據探病人士透露,梅葆玖有多年哮喘。
而在京劇藝術方面,梅葆玖除了傳承父親的演技,還致力將技術融入京劇,其中包括在2012年「兩會」時提出讓《霸王別姬》、《牡丹亭》等傳統劇目以動漫的形式呈現,從而向青年甚至兒童推廣。
他也支持將京劇搬上電影銀幕。中新社指出,電影《梅蘭芳》2008年首映時,導演陳凱歌曾給梅葆玖先生深深鞠躬致謝。
官方新華社資料報道指出,梅葆玖曾兩度到紐約聯合國總部作官方演講,分享對中國戲曲藝術的見解,其中一次是在2014年父梅蘭芳120歲冥壽時的美國巡迴演出期間進行。
梅葆玖在今年年初出版的《梅蘭芳滬上演出紀》中撰寫序言說:「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大載體,京劇的歷史本身就是社會史、藝術史的一部分,理應引起學術界的更多關注。」
星期一齣版的上海《新民晚報》中刊登中國戲曲學院戲研所特約研究員,上海廣播電視台製片人柴俊為對梅葆玖的悼文,柴俊為讚揚梅氏「繼承了梅氏家風,沒見過他對人疾言厲色」,「不輕易否定他人,不輕率下結論」。
梅葆玖死訊證實後,不少演藝名人與網民紛紛在微博上致哀。
(撰稿:葉靖斯 責編:蕭爾)

《舞台生涯》梅蘭芳述,許姬傳記

梅蘭芳述許姬傳記《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人民文學,1957)

《舞台生涯》梅蘭芳述,許姬傳記
梅蘭芳述_許姬傳記 (上) 第一集 台北:里仁 1979
"......我們合演時 ,當我想要繃一繃,或者立刻就接著來的地方,叔岩都和我的心氣兒碰得上,所以能夠對得準,彼此演得舒服。......."《舞台生涯》(上 )頁368


"......從排練梅龍陣中 ,我還取得了集體合作的經驗。我們排戲時,旁觀者都有發言權,有時也提出問題。例如:臺詞不通順、音節不好聽、身段不好看等。我們根據他們的意見,琢磨著修改,也有我們覺得不順或煩瑣的地方可修改的。在演出後,有些朋友除了自己提意見之外,還把別人的反應告訴我們。......."《舞台生涯》(上 )頁368-69






梅兰芳_百度百科

 
梅蘭芳(1894~1961),京劇大師。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代表戲京劇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崑曲有《思凡》、《遊園驚夢》等。所著論文編為《梅蘭芳文集》,演出劇目編為《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梅派藝術傳人有李世芳、張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另有同名電影《梅蘭芳》。



梅蘭芳先生在促進我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他曾於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問日本,1930年訪問美國,1935年和1952年兩次訪問蘇聯進行演出,獲得盛譽,

1930年1月18日--7月率“承華社”劇團部分演員經日本橫濱、加拿大維多利亞赴美國演出。先後在西雅圖、芝加哥、華盛頓、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美國波摩拿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分別授予梅蘭芳文學榮譽博士學位。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說梅蘭芳出訪美國前他曾密集每天聽梅蘭芳唱兩齣戲練習......梅蘭芳很認真  謝妝後很可愛


----
胡適眼中的梅蘭芳樓主作者:dingding 【發信資料編輯】 ↓道具發帖時間:2008-12-15早在1925年,胡適與梅蘭芳就曾見過面。當時,梅蘭芳的名聲已如日中天。與當時對“舊劇”全盤否定的態度相比,胡適對舊劇的態度是溫和的。他主張對舊劇進行改良,而並非廢除。從1913年至1918年,梅蘭芳連續排演了14部新戲,既有古裝新戲,也有時裝新戲。梅蘭芳的舞台形像已經悄然發生變化,並為大眾所追捧。主張戲劇改良的胡適欣喜地看到了梅蘭芳已經將戲劇改良付諸了實踐,對傳統戲劇的共同態度,或許便是胡、梅二人交誼的思想基礎。不久,胡適參與發起的“華美協進社”邀請梅蘭芳赴美演出。胡適幫助梅蘭芳了解美國的風土人情、美國民眾的欣賞習慣、美國劇院的格局佈景,以及美國的戲劇等,還參與梅蘭芳的演出籌備工作。比如在劇目的選擇、說明書的撰寫等方面,梅蘭芳都很仰仗胡適。1929年冬,梅蘭芳自上海登船赴美。那天,到碼頭送行的有上海各界名流,其中也有胡適。事後,一封登在《中國晚報》上的署名“自在”的公開信,反對胡適去為梅蘭芳送行。然而,胡適在一次關於“社會職業”的演講中明確地表示說:“社會上無論何種職業,不但三十六行,就是三萬六千行,也都是社會所需要的。”因此他強調: “梅蘭芳是需要的!小叫天(即譚鑫培)是需要的!電影明星黎明暉也是需要的!”他並沒有因遭非議而中斷與梅蘭芳的交往,當梅蘭芳歸國時,胡適仍然親赴碼頭迎接。

 對於胡適的理解與尊重,梅蘭芳自然心存感激。他在赴美途經日本時,曾致信給胡適表達謝意。當他結束在美國長達半年之久的演出並裹挾著巨大聲譽返回上海後,立即就往胡宅拜訪。

   這個時期的胡適正逢坎坷。他因連續在《新月》雜誌上發表了《人權與約法》等批評政府、提倡言論自由和獨立人權的文章而遭聲討,更接到了國民黨教育部發出的“調令”。同時,《新月》雜誌遭查封,羅隆基被逮捕。在這種情況下,胡適不得不辭去中國公學校長一職,閉門謝客蝸居在上海的居所。那次梅蘭芳訪美的意義是重大的,它不僅糾正了外國人對中國藝術的偏見,而且梅蘭芳先後兩次榮獲博士榮譽學位。梅蘭芳之所以一回國就親自登門拜訪胡適,是因為他知道他的成功不僅限於“梅派”藝術本身,也因了胡適的關係。

 梅蘭芳初到美國即被胡適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公會邀請參加了茶話會,隨後,他又應邀參加了胡適的恩師杜威舉辦的晚宴。在他們到達美國後,舊金山的一名叫歐內斯特·K·莫的先生又編撰了一本純英文專集《梅蘭芳太平洋沿岸演出》,內收多篇評介京劇和梅蘭芳生平及表演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就是胡適用英文寫的《梅蘭芳和中國戲劇》。胡適在文中向西方讀者這樣介紹梅蘭芳:“……梅蘭芳先生是一位受過中國舊劇最徹底訓練的藝術家。在他眾多的劇目中,戲劇研究者發現前三四個世紀的中國戲劇史由一種非凡的藝術才能給呈現在面前,連那些最嚴厲的、持非正統觀的評論家也對這種藝術才能讚歎不已而心悅誠服……梅蘭芳先生的新劇是個寶庫,其中舊劇的許多技藝給保存了下來,許多舊劇題材經過了改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的一些新劇會使研究戲劇發展的人士感到興趣……梅蘭芳先生是個勤奮好學的學生,一向顯示要學習的強烈意願……”




胡適日記全集, 第 6卷 1930-33

1930.7.25  (頁202 ):梅蘭芳先生來談在美洲的情形去歐洲的計畫  胡適勸他請張彭春先生順路往歐洲一趟  作一個通盤的計畫 然後決定



此後,梅、胡二人繼續頻繁交往。 1934年底,梅蘭芳又成功地赴蘇聯演出。如果說梅蘭芳訪美演出的成功,使西方人重新認識了中國戲劇,那麼梅蘭芳訪蘇演出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傳播,更在於使“梅派”藝術上升為理論體系,從此,梅蘭芳戲劇體係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體系、布萊希特戲劇體係並稱為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可以說,梅蘭芳訪美、訪甦的巨大成功,與胡適、張彭春、餘上沅等文化人在其背後的推動不無關係。


 自“七七事變”後,胡適於1937年9月赴美作抗日宣傳和外交聯絡工作,一年後又任中國駐美大使,直到1946年7月回國。梅蘭芳1938年春在香港演出後,留在香港,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他才返回也是淪陷區的上海,閉門謝客拒絕登台潛心作畫艱難度日。抗戰勝利後,胡適歸國,梅蘭芳重登舞台,但內戰戰火隔絕了身處北平的胡適和身處​​上海的梅蘭芳。直到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去世,胡適是從日本電訊中獲此噩耗的。胡適的書架上一直放著一本英文版的《梅蘭芳》,上面有梅蘭芳的劇照,還有許多美國名人捧場的簽名,如杜威、孟祿、威爾遜夫人等,其中也有胡適的那篇文章。僅僅過了半年,1962年2月24日,胡適在台灣去世。

 ---




 胡適與梅蘭芳赴美演出1930年1月,梅蘭芳受北平戲劇學院委託率領梅劇團訪美演出。1930年梅蘭芳訪美,受到舊金山市市長小盧爾夫的歡迎胡適不僅幫助梅蘭芳了解美國的風土人情、美國民眾的欣賞習慣、美國劇院的格局佈景,以及美國的戲劇特點等,還參與了演出籌備工作,對劇目的選擇、說明書的撰寫也多有指點梅蘭芳离滬時,曾有大規模的歡送會,胡適前往送行。 7月18日,梅蘭芳載譽歸來,胡適又前往迎接。 19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大華飯店為梅蘭芳訪美歸來舉行歡迎會,請帖的40多位主人名單中,胡適和徐志摩名列其中。北京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一代宗師梅蘭芳》大型畫傳中就收有當年這樣兩張圖片,一張是上海各界人士歡迎梅蘭芳歸來的合影照片,胡適先生手握煙斗出現在第二排中;另一張請帖的照片,胡適的姓名清晰地印在上面。梅蘭芳(中)在位於洛杉磯的美國影星範朋克與瑪麗·壁克馥夫婦的別墅中游泳梅蘭芳赴美考察演出時,胡適還專門用英文寫了篇《梅蘭芳與中國戲劇》,對中國京劇及梅蘭芳的京劇藝術造詣作了推崇性的介紹。在舊金山,有一位叫歐內斯特·K·莫(Ernest K·Moy)的先生編纂了一本題為《梅蘭芳太平洋沿岸演出》(The Pacific Coast Tour of Mei Lanfang)的英文專集,內收多篇評介京劇和梅蘭芳生平及藝術表演的文章,第一篇就是胡適撰寫的《梅蘭芳和中國戲劇》(MeiLanfang and The Chinese Drama) 。梅紹武曾親自將其譯出。在文中,胡適稱讚梅蘭芳“是一位受過中國舊劇最徹底訓練的藝術家。在他眾多的劇目中,戲劇研究者發現前三四個世紀的中國戲劇史由一種非凡的藝術才能給呈現在面前,連那些最嚴厲的、持非正統觀的評論家也對這種藝術才能讚歎不已而心悅誠服”。 “梅蘭芳演出的一些早期劇目卻具有重要意義。譬如,《思凡》一劇從頭到尾是一出獨唱劇,劇本讀起來就像羅伯特·布朗寧描述的一位中世紀僧侶畫家在寺院斗室裡的心理活動那首戲劇性詩篇。這一時期的另一齣戲《貴妃醉酒》則是一系列艱難而精美的舞蹈。”“梅蘭芳先生這些新劇是個寶庫,其中舊劇的許多技藝給保存了下來,許多舊劇題材經過了改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的一些新劇會使研究戲劇發展的人士感到興趣。”文章的最後對梅蘭芳此次出訪美國演出所具有的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梅蘭芳先生是個勤奮好學的學生,一向顯示要學習的強烈願望。在他那些博學多識的朋友協助下,他已經建立了一所中國戲劇圖書館和博物館。這次出外遠行所加的必要限制,使他不得不輕裝上陣,並且對他的劇目多多少少做了些修改。不過,這種修改是依據他自己豐富的藝術知識完成的。他和他的朋友們為這次訪問演出所準備的許多中國戲劇圖表和其他解釋性資料,對研究世界戲劇藝術史發展的人士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價值。” 在強調中國戲劇也要進行革命改良的時代風潮下,胡適對此次京劇在梅蘭芳的帶領下走出國門作這樣的評價,倘若沒有對京劇的客觀認知與對梅蘭芳人與藝術的相知是無法作出的。為此,胡適的送行竟然受到一些媒體與輿論的批評。而此時胡適因發表《人權與約法》等一系列批評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文章,正遭到國民黨的強烈批判,於是一片紛然的批判聲中出現了令人好笑的多聲部。由於胡適此時正在就國民黨的批評以及國民黨宣傳部門對《新月》的查禁進行反擊,無暇對這些批評作出相應的回應。梅蘭芳可能對胡適遭到批評一事不知曉,但對胡適給予他的幫助表示感激。他在赴美途經日本時,曾致信給胡適表達謝意。當他回到上海一經安頓下來,就於7月25日到胡適家拜訪,向胡適詳細介紹了在美國演出的情況,並談到想去歐洲演出的計劃。梅蘭芳徵求胡適的意見,胡適“勸他請張彭春先生(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弟弟)順路往歐洲走一趟,作一個通盤計劃,然後決定”。胡適8月24日日記記載,“見著吳經熊,他新從哈佛回來,說,美國祇知道中國有三個人,蔣介石,宋子文,胡適之是也。我笑道,'還有一個,梅蘭芳。 '” 1930.8.24

胡適日記全集, 第 6卷 1930-33



這個記載應該是胡適聽了梅蘭芳的介紹後以及通過美國朋友的了解對梅蘭芳在美所產生反響的確證。 10月13日下午胡適在北平會見來訪的顧養吾、陳百年、梅蘭芳、馮芝生、王家松等人。胡適遭到強烈批判後,辭了中國公學校長,準備北返北大,此次就是來看即將入住的房子。梅蘭芳應該是聽到了這個消息後前來歡迎和慰問胡適的。之後,胡、梅二人再沒有直接的交往。但胡適的書架上一直放著本英文版的《梅蘭芳傳》。 1961年8月8日,台灣的報紙上刊登了梅蘭芳逝世的消息,但其中由於意識形態等原因對梅蘭芳的介紹出現了偏頗,對此胡適頗有微辭。他對秘書胡頌平說:“我們是根據日本的電訊,日本是從大陸收到的消息。只說梅蘭芳在蘇俄演戲的歷史,不曾提他在美國獻藝的經過。”顯然胡適對那次他參與運作的梅蘭芳赴美考察演出一事一直惦記在心。

胡适与梅兰芳赴美演出

  1930年1月,梅兰芳受北平戏剧学院委托率领梅剧团访美演出。


1930年梅兰芳访美,受到旧金山市市长小卢尔夫的欢迎
胡适不仅帮助梅兰芳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美国民众的欣赏习惯、美国剧院的格局布景,以及美国的戏剧特点等,还参与了演出筹备工作,对剧目的选 择、说明书的撰写也多有指点。梅兰芳离沪时,曾有大规模的欢送会,胡适前往送行。7月18日,梅兰芳载誉归来,胡适又前往迎接。19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大华 饭店为梅兰芳访美归来举行欢迎会,请帖的40多位主人名单中,胡适和徐志摩名列其中。北京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一代宗师梅兰芳》大型画传中就收有当年 这样两张图片,一张是上海各界人士欢迎梅兰芳归来的合影照片,胡适先生手握烟斗出现在第二排中;另一张请帖的照片,胡适的姓名清晰地印在上面。


梅兰芳(中)在位于洛杉矶的美国影星范朋克与玛丽·壁克馥夫妇的别墅中游泳
梅兰芳赴美考察演出时,胡适还专门用英文写了篇《梅兰芳与中国戏剧》,对中国京剧及梅兰芳的京剧艺术造诣作了推崇性的介绍。在旧金山,有一位叫 欧内斯特·K·莫(Ernest K·Moy)的先生编纂了一本题为《梅兰芳太平洋沿岸演出》 (The Pacific Coast Tour of Mei Lanfang)的英文专集,内收多篇评介京剧和梅兰芳生平及艺术表演的文章,第一篇就 是胡适撰写的《梅兰芳和中国戏剧》(MeiLanfang and The Chinese Drama) 。梅绍武曾亲自将其译出。在文中,胡适称赞梅 兰芳“是一位受过中国旧剧最彻底训练的艺术家。在他众多的剧目中,戏剧研究者发现前三四个世纪的中国戏剧史由一种非凡的艺术才能给呈现在面前,连那些最严 厉的、持非正统观的评论家也对这种艺术才能赞叹不已而心悦诚服”。“梅兰芳演出的一些早期剧目却具有重要意义。譬如,《思凡》一剧从头到尾是一出独唱剧, 剧本读起来就像罗伯特·布朗宁描述的一位中世纪僧侣画家在寺院斗室里的心理活动那首戏剧性诗篇。这一时期的另一出戏《贵妃醉酒》则是一系列艰难而精美的舞 蹈。”“梅兰芳先生这些新剧是个宝库,其中旧剧的许多技艺给保存了下来,许多旧剧题材经过了改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一些新剧会使研究戏剧发展的人士 感到兴趣。”文章的最后对梅兰芳此次出访美国演出所具有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梅兰芳先生是个勤奋好学的学生,一向显示要学习的强烈愿望。在他那些博学 多识的朋友协助下,他已经建立了一所中国戏剧图书馆和博物馆。这次出外远行所加的必要限制,使他不得不轻装上阵,并且对他的剧目多多少少做了些修改。不 过,这种修改是依据他自己丰富的艺术知识完成的。他和他的朋友们为这次访问演出所准备的许多中国戏剧图表和其他解释性资料,对研究世界戏剧艺术史发展的人 士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价值。” 
  在强调中国戏剧也要进行革命改良的时代风潮下,胡适对此次京剧在梅兰芳的带领下走出国门作这样的评价,倘若没有对京剧的客观认知与对梅兰芳人与 艺术的相知是无法作出的。为此,胡适的送行竟然受到一些媒体与舆论的批评。而此时胡适因发表《人权与约法》等一系列批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文章,正遭到国民 党的强烈批判,于是一片纷然的批判声中出现了令人好笑的多声部。由于胡适此时正在就国民党的批评以及国民党宣传部门对《新月》的查禁进行反击,无暇对这些 批评作出相应的回应。
  梅兰芳可能对胡适遭到批评一事不知晓,但对胡适给予他的帮助表示感激。他在赴美途经日本时,曾致信给胡适表达谢意。当他回到上海一经安顿下来, 就于7月25日到胡适家拜访,向胡适详细介绍了在美国演出的情况,并谈到想去欧洲演出的计划。梅兰芳征求胡适的意见,胡适“劝他请张彭春先生(南开大学创 始人张伯苓弟弟)顺路往欧洲走一趟,作一个通盘计划,然后决定”。胡适8月24日日记记载,“见着吴经熊,他新从哈佛回来,说,美国只知道中国有三个人, 蒋介石,宋子文,胡适之是也。我笑道,‘还有一个,梅兰芳。’”这个记载应该是胡适听了梅兰芳的介绍后以及通过美国朋友的了解对梅兰芳在美所产生反响的确 证。10月13日下午胡适在北平会见来访的顾养吾、陈百年、梅兰芳、冯芝生、王家松等人。胡适遭到强烈批判后,辞了中国公学校长,准备北返北大,此次就是 来看即将入住的房子。梅兰芳应该是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前来欢迎和慰问胡适的。
  之后,胡、梅二人再没有直接的交往。但胡适的书架上一直放着本英文版的《梅兰芳传》。1961年8月8日,台湾的报纸上刊登了梅兰芳逝世的消 息,但其中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对梅兰芳的介绍出现了偏颇,对此胡适颇有微辞。他对秘书胡颂平说:“我们是根据日本的电讯,日本是从大陆收到的消息。只说梅 兰芳在苏俄演戏的历史,不曾提他在美国献艺的经过。”显然胡适对那次他参与运作的梅兰芳赴美考察演出一事一直惦记在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