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吳稚暉、易培基,汪大燮

胡適日記全集, 第 6卷 1930-33
1930.9.30   pp.284-86
胡適之先生的真意--與吳稚暉先生討論翻譯
這是一篇很好的個案  
也說明英文中文都可以表達政論 

pp.320-29  1930.10.12 吳稚暉在中央紀念周的講話攻擊胡適的"知難行亦不易"  後又說胡適如果要自創主義只有自己去革命




胡適當年反對李石曾提的大學的學區化以及拒絕當某大學的校長
吳稚暉先生稱他反革命

 
196054 (星期三 )

下午參加北大校友會舉行的「五四紀念會」,先生的演講詞中提起過去三十多年來,國民黨中只有吳稚暉、蔡元培、蔣夣鄰、劉大白等前進人物,幫助這個運動的推行。劉大白是蔣夣鄰任教育部長時的次長。他說的「白話是人話,文言是鬼話」,實在是文學革命的同志。其他都還是保守太多。我非責備他們,歷史是這樣寫的。



胡適 :追念吳稚暉先生 自由中國 1954.1.1



實事求是 莫作調人/--黃以周 (吳敬恒拜見山長時

……此老人家是南菁書院 (當時全國最有名的學府)的高材生,是黃以周,林頤山諸先生的學生。他後來很沉重的同他的朋友陳頌平先生私把線裝書投入毛廁裏去”……他苦口婆心的說這番話,也只是那實事求是, 莫作調人八個字的精神。……他很大膽地指出中國民族舊文化的缺點……總和道德叫做低淺。….(西洋民族)……. 總和道德叫做高明。 這種很大膽的東西文化比較的論斷,也正是吳先生一生不敢忘記的實事求是, 莫作調人八個字的精神。


   吳敬恆(1865年3月25日[1]-1953年10月30日),一名,字稚暉以字行,通稱吳稚暉,出生於江蘇武進無錫交界處的雪堰橋。國民黨右翼政治人物、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效忠蔣中正卻名義上不入官門。1950年代他位於台北市敦化北路南京東路交叉口的銅像,為台北市的地標之一。

稚暉被譽為「國民黨四大書法家」,為篆書吳稚暉、隸書胡漢民楷書譚延闓草書于右任
1954年,連基座高達四公尺以上的吳稚暉銅像於臺北市敦化北路南京東路交叉口圓環豎立,成為當時臺北市的地標之一。1990年代,該銅像因政治風氣與整頓交通等因素被拆除,銅像今置於士林至善公園
另外在金門縣金城鎮水頭附近,還有一座吳稚暉公園,於海葬當年建成。與水頭碼頭比鄰而座,由於公園地勢較高,水頭碼頭景緻盡收眼底。除此,還可瞭望小金門、大陸及金烈水道等。園內有一涼亭,亭中央是蔣中正所題的碑「吳稚暉先生水葬紀念亭」。公園盡頭則是敬恆先生半身銅像。
在其身後,李石曾鄧傳楷等人開始籌設學校紀念他。1960年設立私立稚暉初級中學,1963年增設高中部,改稱稚暉中學。1986年改為稚暉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1996年更名為仁義高級中學。[3]



 
《吳稚暉先生文集》台北:文星1965?
 
張文伯《吳稚暉先生傳記》台北:文星1965





1928/6/15 李先生派別觀念深,故必不敷衍,故李石曾最適宜。吳稚暉起來說了半點鐘,說明北大之名宜廢,李石曾是「天與之,人歸之」。他於是大演說 1925 年的北大兩派爭執的歷史, ...胡適日記全集 5: 1928-1929

(補充:

  • 1927年,到上海出任上海國立勞動大學校長。1928年6月18日,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任命易培基為「接收北平故宮博物院委員」,派其去接收國立故宮博物院,然而易培基生病,在6月21日電請馬衡代辦接收。




易培基(1880年2月28日-1937年9月),湖南省善化(現在的長沙市)人,中華民國學者、教育家、政治家。

[編輯] 早年

留學日本,參與革命,在東京受教於章太炎門下(和錢玄同許壽裳魯迅周作人不同班)。
1912年中華民國建國後,曾在黎元洪身邊做秘書,後來回到湖南省,在湖南高等師範學堂長沙師範學校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教書,毛澤東是他教過的學生(毛回憶說「易先生是個好人呵,他幫過我毛澤東好多的忙」)。

[編輯] 經歷

[編輯] 參見

*--


李大釗犧牲後

1933年4月22日公祭舉行時,參加者中還有教育部長的李書華、農礦部長的易培基、國民黨中央監委的黃少谷(都曾與李大釗於“三一八”後遭北洋軍閥通緝)等,以及烈士生前的北大同事胡適、周作人、馬裕藻等。” 出資為李大釗厚葬的二十人沒有一個是李大釗同一 ...
 ***
 胡適有沒與汪大燮有交往.  待查



汪大燮(1860年-1929年),原名堯俞,字伯唐,一字伯棠,生於浙江錢塘縣,祖籍安徽黟縣。民國時期政治家,曾任國務總理
光緒舉人出身。1902年任留日學生監督,後任外務部左參議。1905年任駐英公使。1907年回國,不久與達壽于式枚等人任考察憲政大臣,出訪等國。宣統二年(1910年)六月,進書「汪大燮進考査英國憲政編輯各書」(《清史稿·宣統皇帝本紀》)。1914年,任教育總長。1917年7月任外交總長。11月22日-30日,汪大燮代理國務總理1919年任北京政府外交委員會委員長,國民外交協會理事。1922年起,再任平政院長。1922年11月29日-12月11日,再次出任國務總理。1925年,兼任全國防災委員會和外交委員會的委員長。1928年張作霖撤兵出京時,與王士珍等組織北平臨時治安維持會。

編有《英國憲政叢書》、《分類編輯不平等條約》。

[編輯]評介

  • 在他1914年任教育總長時,曾經明言廢除中醫:「余決意今後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請立案一節,難以照準。」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廢中醫之議。在抗議人士不斷的請願下,當時的北洋政府回應:「非有廢棄中醫之意」,事情算是不了了之。
  • 晚年熱心教育,創辦北京平民大學,任董事長兼校長,並致力於紅十字會等慈善事業。同孫寶琦錢能訓合稱「三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