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孫家勤。沈剛伯:我所認識到的胡適之先生;講方正學(孝孺)的政治思想

















《國語日報˙古今文選》續編第一期,1962.6.1 ,選沈剛伯作的《我所認識到的胡適之先生》。特色是一幅孫家勤先生(1930-2010) 作的《胡適先生 (sic)像》以及黃麗貞作的52條詳註。
沈剛伯(1897-1979 )說,他第一次見胡先生 (1926年日記中沒紀錄沈先生,包括沈去Tavistock找胡適,都沒記錄。)是在本年倫敦郊區的英國朋友Silcook。
我們search 此君, 可知胡先生剛到倫敦就去找他 (他負責安排胡先生在英國各大學十來場演講之行程) ----頁338/8月5日" 談到夜 ",這日期可能是沈剛伯先生說的。

孫家勤(1930-2010) ,字野耘,原籍山東,1930年生,為孫傳芳將軍幼子。








我所認識到的胡適之先生/沈剛伯




紀念胡適先生演講會講詞/沈剛伯


樸實笨拙。明˙方孝孺˙與采苓先生書:「某質性鈍,學不篤專,行能無所可取。」


沈剛伯紀念亭

2011/1/29

"他當時提倡無為的英國的君主憲政沒有成功 言論自由沒有成功而被殺


今天1961/1/11在紀念蔡元培先生的生日會中 請沈剛伯講方正學的政治思想
是有意義的

沈刚伯(1896~1977),名汝潜,著名历史学家。
  • 沈刚伯《方孝孺的政治学说》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希直,又字希古,南明安宗追文正明朝江浙行省台州路寧海縣(今屬浙江寧波市)人。其書齋名遜志,蜀獻王改為正學,故世稱正學先生明朝建文年間重臣,後因參與組織削藩、反對並拒絕與朱棣合作,不屈而亡。

目錄

[隐藏]

[编辑]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

據《明史》記載,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雙眼炯炯有神,每天讀書量超過一寸厚,被鄉人稱呼為「小韓子」(小韓愈)。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即使身為長輩的胡翰蘇伯衡均自稱不如。方孝孺亦常把闡明王道、追求天下太平為己任[1]。一次方孝孺臥病在床,家裡斷糧後家人相告,方孝孺反笑道:「古人所說『三旬九食』[2],貧窮是常有的事。」後其父方克勤因空印案受牽連被誅殺,方孝孺為此扶喪歸葬、哀動行路。直到服喪結束後,再跟從宋濂完成學業[3]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東閣大學士吳沉楊樞的舉薦,明太祖朱 元璋召見了方孝孺。太祖見方孝孺舉止端莊,學問淵博,稱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此後方孝孺為仇家所牽連,被逮捕入應天府。朱元璋看到其名後,釋放歸鄉。 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再次因舉薦被召見。由於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後政刑;而太祖則主張以猛治國,運用嚴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沒有對方孝孺加以 重用[4]。雖然如此,太祖卻有意栽培方孝孺,於是任命其為陝西漢中府教授。後太祖之子蜀王朱椿聞其賢,聘為世子師,並親題「正學」二字贈其書齋[5]

[编辑] 輔佐建文帝

參見:靖難之役

方孝孺筆墨《蓬戶手卷·前代名人題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為明惠帝。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惠帝敬重方孝孺,讀書時每有疑難即向他請教,處理國家大事也會徵求他的意見,有時還會讓方孝孺批復群臣的奏章[6]。當時宮中纂修《明太祖實錄》及《類要》等史籍,皆由方孝孺擔任總裁。後定官制,孝孺改為文學博士[7]。惠帝對方孝孺有知遇之恩,使方孝孺十分感激,他也決心竭盡全力輔助惠帝治理天下。
當時各地藩王勢力日益增大,惠帝聽從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的削藩建議,以加強中央集權。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遂以「清君側」為名,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8]
因為燕軍驍勇善戰以及建文帝等人的錯誤指揮和判斷,王師逐漸失利。建文三年,燕軍攻佔大名。方孝孺建議道:「燕兵在大名長久停頓,天氣炎熱,定會不戰自疲。請急命遼東部隊進入山海關進攻永平真定部隊進攻北平,燕兵必然回援。我們再發兵攻擊撤退部隊,即可擒下。」明惠帝贊同,並命方孝孺草擬詔書,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嵓抵達燕軍,並赦免燕王罪行,使其罷兵回藩。又為宣諭數千言授於薛嵓,派其在燕軍中秘密傳散。薛嵓抵達後卻藏匿宣諭不敢出,而燕王朱棣亦不奉詔[9][10]。同年五月,吳傑平安盛庸發兵擾擾燕軍餉道,燕王復遣指揮武勝上書請求罷免三者職位,惠帝將要批準時,方孝孺稱:「一旦兵罷後,就不可能聚起了,請不要被迷惑。」惠帝於是決定堅持與燕軍作戰[11]。不久,燕王朱棣攻佔沛縣,燒毀糧船。當時黃河以北部隊無戰功,而山東德州的餉道被封,方孝孺為此憂心焦慮。於是建議惠帝派遣錦衣衛千戶張安帶璽書於燕世子朱高熾,假借與朱高熾簽訂密約為由,離間朱高熾與其弟朱高煦,使朱棣生疑北返,以打通通往德州的餉道。後送遞時,朱高熾得書不啟封,離間於是未能成功[12][13]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軍抵達長江以北,惠帝下詔在各地徵兵。方孝孺稱:「情形已經非常緊急了。宜派遣人答應割地,以拖延時間,東南各地的募兵才能彙集起來。燕軍不善於水戰,在長江上決戰,勝負還尚未定。」惠帝於是派遣帝遣慶成郡主到燕軍勸說,朱棣不聽,惠帝於是派遣水軍集合[14]。然而,水師大將陳瑄卻將戰艦投降燕軍,使其得以渡過長江。同年六月,惠帝非常憂愁恐懼,有人勸其轉移到其他地方,再圖復興。而方孝孺則力請堅守南京應天府,以待援軍[15]。即使事有不濟,也會為社稷而死[16]。然而,李景隆開金川門讓燕軍入城,後惠帝在宮內自焚而死[17](一說他由地道逃亡,從此失去蹤跡[18])。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宮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编辑] 不屈而亡

參見:族誅
當時方孝孺已經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學識品德為四海所稱頌。朱棣起兵時,其謀士姚廣孝曾對他說,「城破之日方孝孺是決不會投降的,但萬萬不能殺他,否則天下讀書種子將會滅絕。」朱棣點頭答應[19]。其實,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信來收攬人心,所以當燕軍攻破南京後,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20]。隨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帶孝而入,悲慟至極,哭聲響徹大殿[21]
朱棣上前安慰方孝孺,告訴他惠帝已死,並勸他輔助自己即位,就像周公輔佐成王一 樣。方孝孺厲聲質問朱棣:「成王安在?」,朱棣稱成王已經自焚。方孝孺繼續質問:「那為何不立惠帝的兒子為君呢?」朱棣答道:「國賴長君」。方孝孺繼續追 問:「為何不立皇弟呢?」朱棣則稱:「此朕家事」,並命人將筆墨投到方孝孺面前,聲稱:「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強迫他寫詔書[22]。方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個字後,即擲筆於地,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見方孝孺寧死不屈,即威脅道:「汝不顧九族矣!」方孝孺義無反顧地斥責說:「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把其押赴集市施以磔刑[23][24][25]
方孝孺被打進死牢時,明成祖朱棣派人大肆搜捕方孝孺在京的親屬,並在行刑當日把他們押往刑場,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殺害,場面十分殘忍[26]。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將要被殺的時候,方孝孺看著弟弟,流下了眼淚,方孝友說:「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27]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三綱易位兮四維不修。骨肉相殘兮至親為仇,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庶不我尤!
—方孝孺臨刑遺辭[28]
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28]。《明史》中為施以磔刑;另有說法為腰斬,方孝孺在行刑後,尚能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十二個半的「篡」字才斷氣。方孝孺被殺後,無人敢收屍,戴德彝撫屍慟哭不已,德彝絕食三日,有詩云:「臨危生死決須臾,為國寧憐家與軀?繼志情殷愧力短,承先念切遇時渝。關山欲斷春秋淚,骨肉長分南北區。手澤遺今無復守,聊憑風雨泣桑榆。」最後方孝孺遺骸由廖鏞、廖銘收葬於聚寶門外山上[29]。方孝孺妻子鄭氏與子方中憲、方中愈上吊自殺,兩個女兒亦跳入秦淮河自盡[30]
朱棣便把方孝孺的宗族親友前後坐誅者數百人。其門人中以身殉者有盧原質鄭公智林嘉猷[31],而是否誅十族在清朝所修《明史》以外的正史和一些考證嚴密的私史中並沒有記載[32]

[编辑] 身後


位於南京市雨花台的方孝孺墓。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後,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同年11月,朱高熾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舊臣平反正名,並赦免尋訪其後人。齊,黃二人各有一子被找到並赦免。方孝孺未找到子嗣,找到了其堂兄方孝復,並赦免方孝復。萬歷十三年三月,釋放因方孝孺連坐的戍邊後裔,其分別戍邊到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等地的人數有一千三百餘人[33]
明世宗時期,松江人俞斌自稱為方孝孺後人,並纂寫《歸宗錄》,一時士大夫均紛紛相信,之後才被方氏後人察覺[34]明神宗時期,有詔書褒獎記錄建文年間忠臣、並在南京建造表忠祠,祠中所列人物中,徐輝祖為首,其次即為方孝孺[35]

[编辑] 著作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方孝孺著作甚豐,內容醇深雄邁。當時每出一篇,人們紛紛傳誦。其撰有《周禮考次》、《大易枝辭》、《武王戒書註》、《宋史要言》、《帝王基命錄》、《文統》等。永樂年間,朱棣查禁他的所有著作,並令藏匿方孝孺文集者死罪[36]。其門人王稌潛錄制的《侯城集》,為現在傳世之作[3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