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張充和夫婦與胡適:: 留言與《貫酸齋〈清江引〉》等/董橋《胡適的字》/《元人的曲子》

http://140.109.152.48/koteki/01/970916/01_001.jpg


年月日19?? 年-貫雲石- 集- 蘭臺 ... 若還與他相見時,道個真傳示:不是不修書,不是無才思,繞清江買不得天樣紙! [注解] 傳示:消息、情況。


胡適墨跡《清江引》流轉瑣記
日期:2011-01-06 作者: 來源:東方早報


胡適(之)先生的《貫酸齋〈清江引〉》墨跡鏡片,尺寸約為一平方尺。

  前不久嘉德舉行的“舊時明月:一個文人的翰墨因緣”拍賣會是香港董橋先生的書畫收藏專場拍賣,62件近現代書畫共拍得4421萬元(不含佣金,下同),成交價最高的是胡也佛《〈金瓶梅〉插圖》,成交價360萬元;張大千《歸牧圖》成交價為300萬元,名列第二。

   書畫收藏自古就有所謂的“名人效應”。即同樣一件作品,是否經過名人的收藏或著錄于無名之人的收藏,在流通的價格上往往會有雲壤之別。但在此次“舊時明 月”專場中,有一幅吳昌碩《梅花圖》的右下角有一方朱文鑒藏印,其中兩字稍有些模糊不清,所以在拍賣圖錄上只能以“劉口口藏”標之。其實這方鑒藏印是“劉 少旅藏”四字,劉少旅(齋號“太乙樓”)是香港已故的書畫收藏家和九華堂書畫古董店創始人。但可惜嘉德公司和董橋先生均未能辨讀出來。還好此圖後以25萬 餘元成交。

  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一件胡適先生的《貫酸齋〈清江引〉》(簡稱《清江引》)墨跡鏡片,尺寸約為一平方尺。估價18萬元至 25萬元。文字為:“若還與他相見時,道個真傳示:不是不修書,不是無才思,遶清江買不得天樣紙!貫酸齋的清江引。寫給充和、漢思。適之。”

如果標點符號不算,共計四十六字。下鈐白文方印“胡適”。左下角還另有三行小字:“黃裳留玩。充和轉贈。一九八七年四月。”鈐橢圓朱文小印“”,即1987年。所 用紙是十二行信箋紙,左下有“晚學齋用箋”五字。應該是張充和先生舊藏的民國箋紙。從15萬元起拍賣,經過多輪競拍最終以含佣金的123萬元落錘。如果加 上張充和先生的題字,此件胡適墨跡每字約為2萬元。

  這是一件有些“故事”的書法作品,是胡適於1956年12月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 的張充和寓所中所寫。1987年張充和回國探親旅行時,在上海曾與黃裳先生會面敘舊。黃先生說自己也曾藏有胡適的墨跡,但在“文革”中銷毀了。張先生在回 美國之後就將這件胡適的《貫酸齋〈清江引〉》寄贈給了黃裳。1998年,黃先生因夫人患重病需動手術而急籌資金,就將這件書法與其他的名人墨跡和藏書出售 以救急。《貫酸齋〈清江引〉》被書畫收藏家潘亦孚購藏,具體的交易價格不詳。後來被潘氏刊印在他的《百年文人墨跡》一書中。

  此後不 久,潘亦孚在香港用《貫酸齋〈清江引〉》與書畫收藏家和翰墨軒書畫店老闆許禮平交換一幅畫。據說當時《貫酸齋〈清江引〉》的作價為2.5萬港元。後董橋先生見到此件墨跡就請許禮平割愛,許先生擬以原價轉讓,但董先生卻執意要再加價3000元而購下。董先生後來專為此件胡適的墨跡寫了《胡適的字》一文,刊登 在《蘋果日報》專欄上,略述了購藏經過。後此件墨跡還刊印在他的香港牛津版的《小風景》一書中,遂為世人熟知,成為“名跡”*。

  胡適 《貫酸齋〈清江引〉》墨跡,曾先後經過張充和、黃裳、潘亦孚、許禮平、董橋五人收藏,輾轉于美國加州及中國上海、香港三地,但到目前為止最大和最後的“贏 家”只有董橋一人。因為在短短的六七年時間裏,此件胡適墨跡獲利約四五十倍,堪稱“暴利”。但書畫收藏愛好者或投資者應該要有理性的思維:像董橋那樣書畫 投資的“成功”個案,並不具有普遍的推廣或示範意義。董橋的藏品能夠拍賣出高價,絕不意味著你的藏品也能隨之“水漲船高”。書畫投資失敗的慘痛案例舉不勝 舉,只不過是人們永遠喜歡傳播或相信那些道聽途說的“神話”或“傳奇”罷了。對一名普通的收藏愛好者和投資者而言,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以時間來換取利潤或 增值的空間。除此之外,切勿作其他的非分之想。





 *

董橋小風景缺一點空白的日子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252


 貫 ​​雲石(1286~1324)元代散曲作家。 字浮岑,號成齋,疏仙,酸齋。

 胡適《努力周报读书杂志元人的曲子》 1922年4期.1922.12.3--- 這篇也是但開研究-欣賞不為師的好作品   胡適文中介紹貫酸齋 因為據傳貫酸齋為楊朝英編的《樂府新編陽春白寫》
寫序



---


董桥随笔LOGO胡適的字
2010/04/25


一九五六年九月,胡適到柏克萊加州大學講學一個學期,張充和的夫婿傅漢思那時候在加大教中國歷史。求胡適寫字的人很多,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九日,胡先 生到傅漢思張充和家裏償還字債,用張充和的筆墨紙硯一口氣寫了三十多幅。紙是充和舊藏「晚學齋用牋」宣紙,橫三十五厘米,縱三十二厘米,灰藍雲頭邊,十二 行。胡先生只寫兩款內容:貫酸齋的《清江引》和他早年的一首白話詩,都各寫一幅給充和漢思。《清江引》是元朝貫雲石號酸齋所作〈惜別〉四首之四:「若還與 他相見時,道個真傳示:不是不修書,不是無才思,遶清江買不得天樣紙。」上款「寫給充和漢思」,下署「適之」,不寫年月日,鈐「胡適」白文仿漢印。一九八 七年張充和到上海見到黃裳,黃先生說他過去也藏胡適手迹,文革中銷毀了。張充和回美國把這幅《清江引》送給黃先生,並在胡適印章之下題小字「黃裳留玩,充 和轉贈。一九八七年四月」,鈐「張四」小印。一九九八年黃先生家人重病,斥賣書物應急,《清江引》歸潘亦孚收藏,刊入他的《百年文人墨迹》。又過了幾年, 潘先生拿胡適這幅字去跟許禮平換一幅畫,我請許先生割愛勻給我,《清江引》從此珍存我家,我的文集《小風景》二○○三年初版二七二頁 (sic  252) 登了原迹影本。

胡先生那天在張充和家裏給她寫的舊作白話詩沒有寫詩題:「前度月來時/仔細思量過/今夜月重來/獨自臨江坐/風打沒遮樓/月照無眠我/從來沒見他 /夢也如何做?」上款題「四十年前的小詞,給充和寫」,下署「適之,一九五六,十二,九」,也鈐那方白文印章。胡適說印章是他的故交韋素園生前所刻,他一 直帶在身邊。張充和記得那天他寫的每一幅字都由充和蓋章,「所以我很熟悉這方圖章」。我二○○一年在台灣《傳記文學》上看到這幅字的影本,又是一番歡喜。 那幾年天津、杭州坊間流傳幾幅胡適款的《清江引》,有的寫「充和漢思」上款,有的「寫呈充和」,都照潘先生《百年文人墨迹》裏刊登的影本仿製,幾位大陸專 家還研究、評釋,斷定為胡適寫給情人曹誠英的情詩,還說充和、漢思是胡、曹之間的「傳信人」,「考證」文章登在台灣《傳記文學》上。傅漢思和張充和非常生氣,投書辨誤,附圖列證,說明《清江引》是元人貫酸齋的原作,不是胡適情詩,順帶說明胡先生那天在他們家寫的舊作白話詩寫於婚前,詩中的「他」是胡夫人江 冬秀女士。最近張充和先生讓出好幾件舊藏小幅字畫給我,知道我喜歡胡先生的字,連那幅白話詩也歸我珍存,前幾天白謙慎郵遞平安寄到了。於是,胡適寫在「晚學齋用牋」上的兩幅墨寶都在我家,成雙成對,都是他在學生張充和家裏給充和寫的。

我從小讀胡適的書看胡適的字,他的學問儘管領略偏淺,他讀書做人的事蹟畢竟很可思慕。在台灣求學之初偶然坐在台下遠觀台上的胡先生,感覺和張愛玲相 似:「真像人家說的那樣」!他的東坡體書法不難學,不知道為什麼我喜歡,後來讀他的祕書胡頌平編寫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恍然若有小悟。胡先生「總覺 得愛亂寫草書的人神經不正常」,「字寫得規矩與否,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是否負責任」:「寫字叫人認不得是一件不道德的事」。這樣執着的人難怪寫出這樣端正 的字,通篇只剩向右斜下微帶波折的那一捺捺得稍長,稍放:那是胡先生死板中透露的一點點豪情,一點點佻巧。一九三四年張充和報考北大國文系,國文滿分,數學零分,系主任胡適之一時高興錄取了她:張充和的國學底子太好了,胡先生那一捺不妨捺得鬆動些。也許就在那段時期,孤傲耿介的大美人林徽因去看胡適,剛到 門口扭頭便走。正巧胡先生從外面回來,撞上了,問她怎麼過門不入?林徽因指了指門上貼的告示:「工作時間,恕不會客」。胡先生馬上堆着笑臉陪不是:「這是 對別人的,不是對你的!」一邊說一邊撕下字條,大美人立時消氣。胡適先生一輩子生活在榮譽與辱駡的光影中,說話謹慎,下筆謹慎,偶然牽涉婚外戀愛寫些白話 情詩,似乎也像怕寫草字不道德那樣不敢袒露那份浪漫,總愛在情詩的序跋裏托辭「紀念北大」、「祝賀《努力》」混淆視聽。胡先生的至交徐志摩日記裏寫過這樣 一句話:「凡適之詩前有序、後有跋者,皆可疑,皆將來本傳索隱資料」!等待胡適墨迹從美國寄來香港那幾天我去了一趟台南。晚飯聊天,成大中文系主任陳益源 說起一位學者在研究台南是胡適第二故鄉的史實。胡先生的父親胡傳號鐵花,清末做過吳大澂幕僚。一八九一年胡適在上海出世,翌年鐵花先生調任全台營務總巡。 一八九三年胡適一歲零四個月和母親馮順弟到了台灣,在台南、台東住了兩年,甲午戰爭爆發才回徽州老家。不久,鐵花先生在廈門病逝。住台南那段日子,這位胡 爸爸公餘愛剪些紅紙方箋,用毛筆寫楷書教他們母子認字,胡適三歲多離開台灣的時候已經認識了七百個漢字。一九五二年胡先生去台南演講,到故居遺址植下一株 榕樹寫了一塊碑。聽說,台東市火車站前那條路叫鐵花路,紀念胡鐵花當年寫了一部《台東州採訪冊》。台南或許也可以把胡先生和父親母親住過的永福路改叫適之 路。

駡他也好,捧他也好,胡適是胡適。沒有他,中國新文化運動難免少了一份久遠的光和久遠的熱。一九五六年二月,毛澤東在北京懷仁堂對一批知識分子說: 「胡適這個人也頑固,我們托人帶信給他,勸他回來,也不知他到底貪戀什麼?」那年,「胡適的幽靈」還在大陸遊蕩,胡先生倒在美國講學講到翌年元月,十二月 九日還到傅漢思、張充和家裏靜靜寫字,一筆一劃都不苟,都那樣端正,那樣乾淨,那樣頑固也那樣體面:胡先生貪戀的是這份境界。


****


紀錄片《如霧起時》以鄭愁予的名詩作為嚮導,從已失落的第一本詩集,切入詩人的 生命,並以豐富動人的影像和 ... 
公視官網http://www.pts.org.tw ...《如霧起時》鄭愁予訪問張充和 時 畫面曾停在 "訪客留言簿"上
攤開的一頁是胡適的
可惜我沒有細看


曲人鴻爪 張充和曲人生涯 收集曲人墨跡/張充和詩書畫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